下载此文档

物理高考专题训练第二轮复习---叠加体问题全国通用.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叠加体问题
一、高考回顾
全国各地近几年高考题
题型
分值
难易程度
涉及知识点
2007年天津卷第23题
计算题
16分
较难
动量守恒
2007年江苏卷第6题
选择题
6分
较难
牛顿运动定律
2007年广东卷第20题
计算题
16分

(1)牛顿第二定律
(2)动能定理
2007年海南卷第2题
选择题
3分
容易
弹力、重力、摩擦力
2006年江苏卷第9题
选择题
3分
中等
静摩擦力做功
2006年黑龙江吉林卷第15题
选择题
6分
中等
受力分析
2004年全国Ⅰ卷第25题
计算题
20分

(1)牛顿运动定律
(2)运动学知识
二、难点点拨
1、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处理叠加体间相对运动以及各物体的运动问题,如2004年全国Ⅰ卷第25题。解决此类问题关键是判定物体间相对运动,从而判定摩擦力方向,计算各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特别要弄清楚各物体运动过程分几个阶段,必要时画出各物体运动的示意图,将抽象问题变具体。
2、运用动量和能量知识处理叠加体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应注意物体相对运动,注意系统各阶段遵循规律,通常涉及摩擦力做功与运动学知识解决物体受力运动的问题。
3、结合电场或磁场知识综合分析叠加体问题,此类问题综合性较强,几乎涉及力学、电磁学的主干知识,分析此类问题要认真审题,抓住解题的突破点,要建立空间想象能力。
三、命题热点透视
1、利用v-t图象,从速度、位移的角度分析物体的运动物理过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2、灵活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求解叠加体问题,深刻理解力和加速度对应关系,善于将物体运动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来处理,画出运动的示意图,将抽象问题变具体。
3、这几年高考试题常结合动量、能量守恒、牛顿运动定律知识进行综合命题,复习时应引起关注。
四、精选试题训练
Ⅰ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两个等大的水平力F分别作用在物体B、、B、、C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1,物体B、C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2,物体C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3,则(B )
A. B.
C. D.
2、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叠放着质量均为M的A、B两块木板,在木板A的上方放着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C,木板和物块均处于静止状态。A、B、C之间以及B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若用水平恒力F向右拉动木板A,使之从C、B之间抽出来,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拉力F的大小应该满足的条件是(C)
A、F > μ(2m+M)g B、F > μ(m+2M)g
C、F > 2μ(m+M)g D、F > 2μmg

3、如图所示,木板质量为M,长度为L,小木块质量为m,水平地面光滑,一根不计质量的轻绳通过定滑轮分别与M和m连接,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开始时木块静止在木板左端,现用水平向右的力将m拉至右端,拉力至少做功为(A ).
A、μmgL B、2mgL
C、mgL/2 D、
4、光滑水平面上叠放着两个物体A和B,如图所示,水平拉力F作用在物体B上,使它们从静止开始一起运动。经过时间t,撤去拉力F,再经过时间t,物体A、B的动能分别为EA和EB。在运动过程中A、B始终保持相对静止,以下几种说法:

物理高考专题训练第二轮复习---叠加体问题全国通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追风少年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1-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