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15℃:心血管病人的警戒线.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5℃:心血管病人的警戒线  
news. 2006年01月11日 10:32 来源: 广州日报
“广州现在气温已经降到15摄氏度以下,这等于拉响了心血管病人的预警报,现在脑中风病人、突发心脏病病人……每天收诊量是平时好几倍。”广州军区总医院秦伟毅主任告诉记者。
他说,目前广州市已经进入心血管病高发季节,这是由于冷空气刺激下,人体机体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血流加快、血管的外围阻力增强、导致血压升高或血管栓塞……而神经内科专家则指出,心血管患者应提前做好2级预防,全面打好冬季健康保卫战。  
文/记者涂端玉通讯员刘正军、王贵平
冬季“脑迷糊”亮起脑中风早期信号
家住广州的老人刘某半夜上厕所时突然出现左手左腿无力,肢体麻木无力,讲话含糊不清,坐立不稳,随即倒地,家人马上呼叫120送至医院急诊,做头颅CT提示:脑中风。“急诊科最近几乎天天都会收到紧急发作的脑中风病人或心脏病突发病人,一般年纪都在50岁~70岁之间,很明显,这些疾病又进入了一年一度的高峰期。”秦伟毅这样告诉记者。
同样,脑血栓病人、心血管病人爆棚的情况也出现在了珠江医院、武警医院的急诊科、神经内科。“这种季节老年人特别容易动脉硬化,所以要提防包括迷糊、打呵欠、流口水等在内的各种中风‘可疑’迹象。”广州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彭凯润主任提醒。
他说,现在已经进入心血管病的高发期,所谓“脑迷糊”现象一般发生在中风前5至10天内,有频频打“呵欠”现象。此时,脑动脉硬化逐渐加重,加上寒冷天气使血管收缩,致血管管腔变窄、变细,最后发生血管痉挛堵塞。
“有糖尿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脑血管病变的可能性比非糖尿病患者要高3倍。”广州军区急诊科一位医生这样向记者介绍。
据专家称,老人家脑血管病变的一个外在反应很可能只是“迷糊”症状:如头脑不清醒、反应迟钝、头昏、耳鸣、眼花、视力模糊、颈部发硬等都属于“脑迷糊”症状,这些症状是大脑皮层因缺血缺氧导致大脑功能紊乱的表现,表现患者已经有早期心脑供血不足、将可能发生中风。“常见于高血压、肥胖、糖尿病、中风、冠心病、动脉硬化患者。”
彭主任介绍,天气寒冷脑中风又进入了高发期。低气温易诱发脑中风的原因是由于身体有基础病这个“内因”以及外界环境变化这个“外因”集体造成。因为温度越低、气压越高,脑出血发病率越高,而老年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比较差。
因此,进入冬季后,天气骤冷,特别是近来的天气,气温变化幅度大,中风发病率升高。有高血压、心脏病等中风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都属于“高危人群”。
冬季保卫战:心血管病人应做好2级预防
“平时我们要求心血管病患者做好1级预防,但现在很多心血管患者应该升级准备2级预防了。”彭凯润说。
他说,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建议有心血管基础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饮食、运动等调养方法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但如果发生过一次中风或心肌梗塞等,或遇上心血管病高发季节,就有必要升级准备2级预防了,“2级预防主要是通过药物保护肌体,使用最广泛的是阿司匹林等药,患者应该密切配合,不能图省心就不吃预防药。”
“配给病人的主要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吃药有一忌,就是不少老病号觉得自己久病成良医,自己配药预防、治疗。其实这非常不保险。”彭凯润说,哪怕是冬季提前预防,都应该找专科医生咨询,“这些药物的种类、剂量都应该由医生根据

15℃:心血管病人的警戒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n22x33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