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金宝在中国古陶瓷史的研究中,五代“柴窑”由于烧造时间短,又没有标准器存世,且未找到确切的窑址,虽然“柴窑”历来被世人视为珍宝,并有“片柴值千金”的传说,但“柴窑”及其实物、标本,在中国古陶瓷界一直是个千古之谜,专家、学者对此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本文遵循辨证的唯物主义史观,从当时五代十国(后周)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有关文献入手,阐述了对五代“柴窑”的看法和观点,不妥之处,请有关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一、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从当时五代(后周)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看“柴窑”的建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五代十国的后周(公元907年至960年)是由周太祖郭威建立起来的。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郭威病逝,传位给义子柴荣(史称周世宗)。周世宗柴荣在位只有6年,于公元960年病逝,柴荣的义弟赵匡胤于陈桥泽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结束了后周的历史,揭开了大宋王朝新的历史。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继位后,励精图治,改革内政,整顿军纪,奖励生产。如:鼓励开垦荒田,减轻赋税,保护民生并严惩贪官污吏;兴修水利,堵黄河决口,修固黄河大堤,疏通汴河、五丈河、蔡河,恢复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限制僧尼、废寺院,销毁佛像;裁减墉军,加强中央禁军的力量。此外,周世宗还注意纳谏,留心政事,力图统一全国,先后击败了北汉的入侵,攻取了后蜀的陇西四州,取得南唐的江北淮南十四州六十县和契丹的瀛、莫、易三州之地,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现后周黄陵位于郑州新郑市城北约18公里的郭店镇附近,由嵩陵、庆陵、顺陵和懿陵四座陵墓组成。嵩陵是后周太祖郭威墓,庆陵为后周世宗柴荣墓,在新郑郭店镇陵上村。顺陵为恭帝柴宗训的墓,位于郭店镇陵上村东北。懿陵是后周世宗皇后符氏的陵墓,在郭店镇陵上村内,与中国历史上的秦、汉、唐、宋等封建帝王的陵墓相比,后周黄陵的规模明显较小,这主要与后周太祖郭威的薄葬思想有关。据记载,郭威在临终前曾嘱咐养子柴荣说:丧事从简、不要劳民伤财,陵墓务必简素,不用石柱、石人、石兽、不修地下宫殿,不要守灵宫人,下葬时只用“瓦棺纸衣”。这充分说明了后周太祖郭威节俭、爱民的思想观念。至于周太祖郭威埋葬时是否用瓦棺纸衣,尚不得而知,但嵩陵前确无石人、石兽。从当时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局面,以及后周太祖郭威崇尚俭朴、安民的思想和继承郭威皇位的后周世宗柴荣,励精图治,改革内政,整顿军纪,奖励生产,严惩贪官污吏的做法上看,当时,不可能也没有精力抽调全国的能工巧匠去建立一个像后来汝官窑一样庞大,专烧供宫廷使用的“柴窑”瓷器。那么,笔者认为:“柴窑”从名称和字义上讲,应该是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后建立的“官窑”,很可能是一个规模不大的窑址。据传说,五代后周世宗正在前线指挥军队打仗,这时,一个主管烧制瓷器的官员向他请示御用瓷器的釉色,周世宗柴荣指着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瓷器表面应该是素面,釉色温润纯朴,胎体较薄,就像后人形容的那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遗憾的是后周世宗柴荣从继位到病逝只活了六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柴窑”从烧造到消亡也只有短短的六年时间。二、古文献对柴窑特征的记载五代时期的柴窑,是我国天青釉瓷的创烧者,它的产品以天青釉瓷见长,它所创制的天青瓷生产工艺,为鼎盛发展的宋代官汝、官仿官天青釉瓷的发展开创了先河,并奠定了我国天青釉瓷生产的工艺基础。因此,在古文献中对柴窑的记叙也较多,但又因传世柴窑瓷器数量太少,人们很难见到,致使古文献中的记载往往为辗转传抄。我们今天研究这些古人的记载,既要看到其辗转传抄的状况,又要看到各种记述的共同点与区别,并从中归纳出柴窑瓷器的基本特征来。记载柴窑的文献以宋人欧阳修的《归田集》最早,书中在谈及“汝窑花觚”时曾有:“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瓷较似,官局造无私。’”从此书中可知柴窑有“色如天”、“声如磬”、“天青雨过时,汝窑瓷较似”几个特点。该书是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晚年辞官后的著述,书中所记大都为他自己的经历见闻,而且距离五代时间最近,应该是最为可靠的。再后,是明代曹昭在洪武年间撰写,明中期由王佐增补的《格古要论》,记载有:“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柴世宗姓柴氏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不见。”曹书所记又增加了柴窑窑址和器物具有“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的特征,与此特征完全相同的重要记载,还见于明万历年间周履靖的《夷门广牍》一书。不同处是窑址地仍采用“格古”洪武版的“柴窑出北地”,未增添“河南郑州”之说。明代的文献还有黄一正的《事物绀
浅析五代柴窑在河南郑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