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有朋友的感觉》教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人,珍惜友情和情感;在交友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接受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愿意改变自己,主动悦纳他人,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能力目标: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什么是友谊,掌握发展真挚友情的方法;能运用交友的原则指导与解决交友的过程中的困惑;通过分析交友的事例,培养分辨是非、自我反思、换位思考的能力,学会主动与人交往。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反思自己交友的情况,学会选择和维护真挚的友谊;理解友谊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了解青春期闭锁现象及其危害。教学重难点重点:友谊对我们有何重要性?怎样获得真挚的友谊?难点:获得真挚的友谊的具体做法。教学方法谈话法;分析归纳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堂调查:同学们最好朋友是谁?拥有这样的好朋友是什么感觉?想想假如没这样的朋友会是什么感觉?——与学生交流、思考,引入课题老师点拨:有朋友会感到幸福、快乐;没朋友会感到孤独、无助。同学们自然享受有朋友的感觉,下面让我们用心贴近朋友,体会有朋友的感觉。(二)新课教学1、老师问:有人说:“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生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谊的社会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可见友谊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必需品,友谊对我们很重要,友谊有何重要性呢?——导入第一个知识点:友谊有何重要性?老师进一步引入:美国有个心理学家马斯洛,他认为我们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①生存(人要活着,就得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②安全(我们要获得安全感,就需要警察、军队的保护);③社交(与人交往,获得友谊)④尊重(得到别人的认可)⑤自我实现(自我理想的实现、自我潜能的实现)。可见,生存和安全属于物质需求,社交(友谊)、尊重、自我实现都属于精神需求。当我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就需要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发展。社交(友谊)属于精神层次的需求,那为什么我们在精神层面有获得友谊的需求呢?——同学讨论、思考老师点拨:当我们一个人在家,无聊透顶时,你最需要什么——朋友,这时与朋友聊天、散心就不会感到无聊、孤独。由此,假如没有友谊,我们就会孤独。所以我们在精神层面有获得友谊的需求,友谊是重要的精神需求(五个需求层次论“金字塔”图也可以体现)。引出友谊重要性的第一点:友谊是一种重要的精神需求。离开朋友,失去了友谊,人就会感到孤独。2、老师问:刚才我们明确了友谊是每个人重要精神需求。那么,进入青春期的同学需不需要友谊呢?与小的时候相比,我们对这种需求是更强了,还是更弱了呢?请举一实例?为什么会更需要友谊?——学生思考、回答老师点拨:同学们随着年龄增长,进入青春期后,心事也随之增长,然而,这时我们却与父母、老师不再像以前那样亲密了。我们与父母、老师之间存在(代沟)。所以当我们有心事后可能更愿意向朋友倾诉。引出友谊重要性的第二点:进入少年期后,我们开始从心理上逐步摆脱对成年人的依赖,与父母、老师的关系变得不像以前那样亲密。我们不太愿意向父母和老师敞开心扉,而更愿意向自己的同龄伙伴特别是亲密朋友倾诉心事。因此,我们特别渴望友谊。补充:让学生正确认识与父母、老师之间的代沟,我们与父母、老师也能成为知心朋友3、老师问:俗话说:黄金万两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朋友珍贵你认为朋友有多珍贵?——学生讨论、思考、回答老师点拨:寂寞时,朋友给我们温暖;成功时,朋友与我们分享喜悦;失败时
《第三课 有朋友的感觉》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