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冷奥氏体在介于珠光体和马氏体转变之间的中温转变(550℃~Ms)。贝氏体:铁素体和碳化物的两相混合物,为非层片状组织。优点:使钢得到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减少像一般淬火产生的变形和开裂倾向。研究贝氏体转变及其应用,对于改善钢的强韧性,具有重要的意义。(,1891—,1971)UnitedStatesSteelCorporation贝氏体—(upperbainite)组织:Ferrite+Cementite形成温度:B转变中、高温区。在光镜下为羽毛状。在电镜下成束的、大致平行的铁素体板条,自奥氏体晶界一侧或两侧向晶粒内部长大。渗碳体呈粒状或条状分布于铁素体板条之间,沿铁素体板条长轴方向排列成行。温度降低、C%增加→铁素体变薄。(upperbainite)铁素体尺寸大小→影响强度、韧性。亚结构:BF板条内亚结构为位错。铁素体中C%近平衡表面有浮凸晶体学F、碳化物与A均有不同取向F/A惯习面{111}A成分:中、高碳钢容易出现,碳化物形态随碳含量变化。(lowerbainite)组织:Ferrite+carbide形成温度:在B形成温度的低温区。F形态:与马氏体相似,亦与碳含量有关。C%低时,呈板条状;C%高时,呈片状;C%中等时两种形态兼有。碳化物分布:细片状或颗粒状、排列成行,分布在铁素体针内部,以55~60°与针的长轴相交;也可能有少量在铁素体间。一般在A晶界或晶内形成。下贝氏体的特征C%过饱和度大于上贝氏体。亚结构:位错,不存在孪晶(与M不同),位错密度比上贝氏体高。位向关系:K-S关系。惯习面:与转变温度有关,温度较高时为{111}A,温度降低,→{110}A,{254}A,{569}A。BF形成时有浮凸。C%↑→碳化物增多,有时有AR。成分:C%范围较宽。(1)无碳化物贝氏体(Carbide-freebainite)当钢中含有较多抑制碳化物析出元素,如Si和Al等,或钢中碳含量很低时,在转变初期和中期,碳化物来不及析出,贝氏体由条束状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形成温度:在中温区的上下部均可形成。形成:A晶界平行生长。50µmCarbide-freebainite(1)无碳化物贝氏体形态:宽板条F+富碳A(冷却后→转变M或P或B),不单独存在。亚结构:位错;有浮凸晶体学:K-S关系;{111}惯习面。成分:低、中碳或Si、Al%高的材料。
贝氏体转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