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区地貌、路况概略考察区位于内蒙中西部、黄河河套西侧,北至蒙古国边界,属丹巴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三个沙漠区的交接过渡地带。本区主要属阿拉善高原东部,海拔970米至1500米之间,气候干旱,主要由戈壁(砾漠)及部分岩石荒漠和沙质荒漠组成风蚀地貌。由于戈壁滩分布广泛,到处都是碎石和石渣,牧草甚为不足,故牧民极为分散,几十公里才见一户牧民;再者,遍野的戈壁荒漠,一望无际,既没有标志性的地形,也没有固定的公路,多是牧民或考察车辆在荒野里反复驱车行驶后形成的不定形“便道”,所以必须有当地的过硬向导带路才能驾车冒险,而且车况要好,要有备胎和千斤顶,油料、水、干粮、火种、照明调备和衣服等都要备足,若被迫在无人的荒野中凄凉过夜,仍有保证生存的必需物质。二、地质背景概况(由古至今)1、露出地表的最古老地层为距今大约20亿年的太古代晚期混合岩、石英岩,其次为距今8至20亿年的元古代片麻岩、混合岩化岩石以及薄层状硅质白云岩、硅质岩等变质岩地层,主要分布在中南部的西部和东部边缘及最西部一带,除千层石外与风砾石关系不大。2、零星分布有奥陶纪、石炭纪、二叠纪的古生代地层(距今3-5亿年),一般难有较好的的风砾石产出。3、中生代早期(印支期/三叠纪)钾质花岗岩分布广,南部花岗岩可做板材石料,沙漠中出现红色沙丘即为此因(钾长石为肉红色)。4、中生代早期(印支期/三叠纪,-)基性岩体规模较小,常与花岗岩相伴分布。5、侏罗纪(-)火山岩零星分布,形成的风砾石数量不多。6、白垩纪(-)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大面积分布,分为南北两个区:①南区以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风砾石质量欠佳,玉髓、玛瑙、碧玉不发育。②北区则以火山熔岩,特别是基性熔岩或玄武岩为主,大面积分布;多数玄武岩气孔构造发育,气孔有大有小,有疏有密,常被后期矿物质充填而成杏仁状、晶腺状玄武岩,后经风化及风蚀作用而崩解,残留下形形色色的大量玛瑙质、玉髓质、石英质和碧玉质的杏仁体、晶腺体和少量排气锥构造体,在玄武岩裂隙中还生成规模不等的玛瑙脉和碧玉脉,为戈壁滩提供了风砺石的丰富优质原材料,所以,阿拉善左旗的北部地区成为优质风砺石分布区之一。7、老第三纪(-)沉积物为碎屑岩地层,在其砾岩层中可见到几千万年前形成的少数复杂成分的古砾岩,因其砾石色彩丰富,也可作观赏石,局部泻湖相泥质岩中,可见供观赏的硬石膏晶簇—沙漠玫瑰。8、第四纪(距今300万年以来)早期、中期、晚期都有沙砾层、沙层及近代盐湖堆积,沙质荒漠就由第四纪晚期的风积沙层、沙丘、沙垄及盐丘不断堆积形成。在外围有时可见到沙石岗,局部分布有暂时性河流成因的松散砾石层,也属第四纪的沉积。本区所分布的形形色色风砺石,也是在此阶段里历经百万年以来的长期风沙磨砺、改造形成的。三、优质风砺石形成的物质基础白垩纪时在本区北部有大面积的基性火山熔岩喷发,造就了大批优质风砺石形成的物质基础。如前所述,强劲的信风带西北风不断吹蚀、打磨地表风化的石块,相对质软者易磨蚀成沙、粉沙和粘土而被风吹走,只有质地坚硬耐磨的部分硬质岩块,如玛瑙、玉髓、碧玉、石英等,才能被保留下来,但仍然要被风洮磨蚀并抛光,这正是优质风砺石形成的必要条件。具有优质的坚硬细密的风化杏仁体、晶腺体和矿脉(玉髓脉、玛瑙脉、碧玉脉等),这是物质来源的根本
内蒙古戈壁滩风砺石考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