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著名石窟.ppt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著名石窟——云岗石窟云岗石窟山西省大同市西《云岗石窟》,云岗石窟位于今郊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势凿出,东西长约1公里,开凿于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北魏时代。两道峡谷将石窟分为东、中、西三区,东区洞窟较少,只有第1至第4四窟;中区为第5至第13九窟;西区石窟数目最多,除第14至第20等七个大窟外,还有位于第20窟以西的第21至第53窟等三十三个小窟。现存的53个主要洞窟中,,是中原地区现今所知最大规模的石窟造像群。云岗石窟鲜卑族拓跋部自386年建立北魏政权后,在统一北方的战争里,逐步认识到了佛教对于征服人心,巩固统治的妙用,因此,除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佛教一直在北魏境内兴盛。同时,在长期的征战中,北魏政权不仅掠夺积蓄了大量的财富,也俘获了许多精通雕刻、建筑等技艺的工艺家,为云岗石窟的建造打下了物质和技术上的基础。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文成帝下诏,以北魏当时的佛教领袖“沙门统”昙曜为主管,开始在首都平城(今大同市)西的武周山上开凿洞窟,镌刻佛像。根据昙曜的建议,当时共开凿了五个洞窟,雕刻出释迦像五尊,象征着北魏太祖、太宗、世祖、高宗和高祖等五位皇帝,体现了“皇帝即佛”的宗教主题。云岗石窟这五个石窟现在分别被命名为第16、17、18、19、20窟,也称“昙曜五窟”。文成帝去世后,即位的献文帝和孝文帝于公元467--494年间继续在武周山麓凿洞塑像,形成了云岗石窟建造的第二个时期,也是最盛的时期。这时期开凿的石窟共分五组,即现在的第7、8双窟,第9、10双窟,第1、2双窟、第5、6双窟和第11、12、13窟。此外,这期间还修建了云岗石窟中最大但中途停工的第3窟的基础工程,第16、17窟中未完成的部分以及第20库以西的个别小窟。从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至农民起义军攻陷平城(526年)期间,云岗石窟的工程继续进行,但大都是一些小型窟龛,东起第4窟,西至崖壁西端,都可以见到。云岗石窟“昙曜五窟”是云岗石窟中开凿最早的,它们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呈马蹄形或椭圆形,穹窿顶,前开拱门,门上方开明窗,高达15米以上,但形式却近似僧人修禅所居的草庐。窟内主像形体高大,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两侧各有一佛侍立或倚座,合为“三世佛,”,但主从相差悬殊。主像背后雕饰华丽的舟形背光直达窟顶中央,壁间遍刻千佛,有的还刻有贴壁雕的菩萨、罗汉等形象。尽管这五个石窟中在设计和布局上存在着和谐统一性,但它们的造型并不雷同,而是各有特点。譬如,第20窟的佛像以英伟端庄著称,第19窟的佛像以俊秀雅闲取胜,第18窟的佛像则在庄重中又不失活泼。这一时期的雕像拥有共同的特征: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肢浑厚健壮,具有伟丈夫的气概。即便是佛像身后作少女型的飞天等,也是英姿飒爽。无论是面貌神态还是体态服饰,这些窟龛造像的艺术水平和风格特色都与凉州(今河西走廊地区)的佛教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佛教由西向东传播的历程。云岗北魏坐佛云岗石窟的主佛像,高14米,为三世佛之一。面部表情祥和,鼻梁高挺,但双目为后人所补,略显不协调。云岗菩萨头部富有人间的生活气息,形成了中国的人像雕刻。脸形丰腴,为当时典型的中原人物形象。也正是这种原因,才能博得广大信众的崇敬和喜爱。

中国著名石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6.88 MB
  • 时间201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