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文化(五章)在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交接的地带,来自北方的黄土在这里止住脚步,千百年流淌不息的漆沮双河在此开出河谷沃地。“宝剑祥光照耀地,周秦御苑风水香,历经沧桑四易址,洗尽铅华呈素姿”。2160年前,一座古老的县城在此诞生,在长蛇岭与宝鉴山之间,形成了具有独特风姿的耀州文化。以下,从光耀之州、印象耀州、厚德载耀、耀名远扬、文史光耀几个方面分别对“耀文化”进行一次简单梳理,其中军事文化、避暑文化、瓷器文化、佛文化、医学文化、文正(范仲淹)文化、清廉文化、书法文化、石窟文化、史学文化十大文化脉络穿插其中,不再一一分类。光耀之州五千余年前,以塔坡遗址为代表的多处新时期时代人类文明遗址,为这片土地印上了人类最初的文明脚印。上古时代,华原方国首领阴康氏,曾在这里“教民制舞”。战国末期著名军事家王翦祖孙曾在耀州东边的宝鉴山-将军山一带常年练兵,至今在耀州东部地区关于王翦将军的传说依旧口耳相传,而将军山、宝鉴山的命名均与王翦有一定的关系。而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新军,就可能在宝鉴山附近,进行训练,位于宜君县的战国魏长城,也可能是魏国为防御秦国新军所筑。耀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耀州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作为关中、陕北之间的天然门户,进可入关中平原,退可凭岔口以险据守。汉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因耀州在战略地位上的意义,汉王朝决定在此设立殳羽县。殳为兵器,羽为祈祷、礼仪。大概因古代士兵每临大战前,将士们会手执兵器祈祷胜利,祭拜兵器之神,而形成了殳羽崇拜,并因此形成了殳羽神、殳羽庙。据史料记载,直到明代,在今耀州五台村河东堡一带,依然保留有古代殳羽庙遗址。耀州的另一个地理价值,在于避暑。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汉帝在殳羽县故址建立殳羽宫。次年,凤凰集殳羽北原(今塔坡原),因建步寿宫于此。而耀州至今最古老的村名之一槐林,也就此诞生,传说,歩寿宫南多槐树,故名槐林。后来,塔坡原也得名步寿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而战争是这个时代的最大主题。战略上的价值,让耀州成为胡汉战争的前线。战火的纷扰,三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元年(220)年,将北地郡泥阳县内迁侨置,耀州开始数百年的泥阳历史。此一时,泥阳县址位于今富平县安家窑一带。这个时期,耀州还发生了一件大事。耀州历史上唯一的一段都城史,即出现在这个时期。前秦王朝统治关中时,在鹳雀谷(今岔口)以东药王山南庵一带建有离宫别馆,作为皇帝避暑行宫。公元384年,淝水战役,前秦败于东晋。龙祥将军姚苌在今耀州大香山一带拥兵反叛称帝,改元白雀,耀州作为都城的辉煌历史就此掀开,现在大香山依然保留有秦王殿、魏王楼遗址。前秦皇帝苻坚统兵在鹳雀谷与姚苌展开战斗。南北朝时,战乱的影响,佛教在中原大地得到了广泛传播,关中平原流民的大量涌入,佛教也在耀州迅速传播。特别是姚苌离开北地,进入长安,药王山南庵前秦王朝的废弃行宫,为佛教寺庙提供了集中传播场所。耀州著名的佛教旅游资源,药王山和大香山均起源于这一时期。历经胡汉数百年战争,至北魏时,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446)年,将侨迁的北地郡、泥阳县迁回原址。在耀州境内石柱一带设立宜君县。北魏的耀州,在文化上取得了长足发展。兼备胡汉融合风格的魏碑,成就了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至今耀州依然保留有多处魏碑文物。较为出名着比如药王山碑林北魏石刻。北魏景明元年(500)年,在今泥阳堡一带设立泥阳县,后
耀州文化脉络析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