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二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一、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实验目的:加强理解兴奋传导的概念,掌握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方法。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实验原理:通过测出示波器上动作电位传导的距离和传导所需的时间,计算传导速度,可以了解神经的兴奋状态。 :测量第一个通道动作电位潜伏期的时间t,输入刺激电极到第一个引导电极间的距离s,v=s/t。 :测量两个通道的动作电位波峰间的时间差和两对引导电极间的距离,v=(s2-s1)/(t2-t1)。实验步骤:-腓神经标本,放入神经屏蔽盒。 ,引导动作电位波形。 ,计算传导速度。实验结果:1. S=10mm,t=,v=10mm/=33m/s 分析讨论: ,结合神经干的特性进行分析:动作电位的起点本质是神经干中传导速度最快的一类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到达记录点引起的,潜伏期法测量的速度本质是此类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而潜峰法的形成本质是各种神经纤维兴奋相互叠加后最强的部分。如果采用潜峰法测量,由于“迁延效应”代表的时间不够准确,不能代表神经干的传导速度,故应该采用潜伏期测量才更准确。 2,.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干表面传导,兴奋传播过程中造成引导电极下电位改变,,根据兴奋传播的距离和所需时间即可计算出传导速度. 实验结论:本实验中测出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为33m/s。由实验可知,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受到有效刺激可产生动作电位,同一条神经干中不同的神经纤维兴奋性不完全相同,且在一次兴奋后兴奋性发生改变,兴奋以一定的速度在神经干表面传导,神经兴奋的传导依赖于神经纤维的完整性。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实验目的:了解测定不应期的方法和原理,并加深对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的变化过程的理解。实验原理: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即动作电位。一次兴奋产生后, 必须经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变化后,兴奋性才能恢复。本实验中先给一个条件刺激,再用另一个检验刺激在兴奋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检查神经对检验性刺激反应的兴奋阈值及所引起动作电位的幅度。即可观察到神经组织兴奋性的变化过程。实验步骤: -腓神经标本,并浸在任氏液中,待其兴奋性稳定后实验。 ,设置实验参数,观察并测量神经干的不应期。实验结果: 分析讨论: ,即一定的刺激强度,一定刺激持续时间及强度/时间变化率,本实验固定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用连续两次同样的刺激作用神经干,观察第二次刺激能刚好能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时间即为绝对不应期,第二次刺激刚好能引起相同大小的动作电位则可测出相对不应期. ,每条神经纤维的直径和长度不同,膜特性也不完全一样,故兴奋性不同,阈值各异,而本实验记录到的双相动作电位是神经干中各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复合表现,故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双相动作电位幅度也增大. ,即结构和功能完整, ,以免引起干扰信号,调整接地电极的位置可减小刺激伪迹的干扰作用,如果实验中未能引导出动作电位曲线,可检查以下项目::(1)坐骨神经干在分离过程中是否损伤(2)刺激电极的极性是否接反(3)引导电极是否接上或神经标本是否与引导电极接触良好(4)记录系统灵敏度是否调到一定大小。实验结论:兴奋性的不应期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实验二: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复合收缩及神经干动作电位、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实验人:同组人: 【实验目的】???? 了解肌肉收缩过程的时相变化观察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掌握离体神经干动作电位的细胞外记录法及其基本波形的判断和测量。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及其不应期的测定方法。【实验原理】?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复合收缩肌肉兴奋的外在表现是收缩。当其受到一个阈上强度的刺激时,爆发一次动作电位,迅速发生一次收缩反应,叫单收缩。单收缩曲线分为潜伏期、收缩期、舒张期三个时期。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的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相继受到两个以上同等强度的阈上刺激时,因频率不同,下一次刺激可能落在前一刺激所引起的单收缩的不同时期内,造成: ?几个分离的单收缩:频率低于单收缩频率,间隔大于单收缩时间?收缩的总和: ?不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内,各收缩不能分开,肌肉维持稳定的收缩状态。?神经干动
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