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07年-2020年)》规划文本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区内拥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地,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原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当地经济发展、农民生产、生活与景区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见突出。在此背景下,为更好的保护风景资源、使得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我院按照建设部相关要求,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指导下,对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总则第一条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位于北京市,是198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第二条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以一九九二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基础,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发[2006]474号)以及《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指导下编制而成的规划文件,在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规划、建设、管理中具有法规性。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因特殊原因需要对本规划内容进行局部更改时,必须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的法定程序报批,经审批通过方可更改。第三条本次规划的八达岭-,。第四条本次规划的规划年限为2007年至2020年,其中近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1第五条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方针,遵循遗产本体与环境风貌整体保护、资源利用服从资源保护、服务功能与游览功能配套、发展规模与资源容量协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原则。第六条修编重点1、规划范围调整2、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要求补充完善规划内容3、划定核心景区4、调整完善风景名胜区对内对外道路交通系统5、协调好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文物保护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类相关规划的关系。6、协调景观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内“三农”问题的关系,创造和谐社会第七条规划目标1、通过规划和科学合理的措施,保护好遗产本体及其整体环境风貌和历史文化信息,达到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读性、可持续性和有限利用性的目标。2、通过对各类自然资源的保护、恢复及配置,强化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互利以及整体发展的平衡有序,实现良好的自然景观环境,构筑北京西北方向绿色生态屏障。3、充分发挥景区弘扬民族文化、中外文化交流、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历史教育和科学普及的综合功能,确定符合资源承载力的人口规模与环境容量;组织和谐的游览活动,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把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建设成文化遗产环境完整、人文与自然和谐、景观优美、安全环保,具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和自然与文化游览胜地。第一章风景名胜区范围与性质第八条规划范围本规划确定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范围西包括关沟、西北包括长城及石峡古堡,2北包括土边长城及岔道古城、碓臼峪,东包括银山塔林及铁壁银山,南包括龙、虎山等景观资源集中的区域,。规划确定的核心景区具体范围包括八达岭长城景区、居庸关长城景区,十三陵景区、银山塔林景区,总面积178平方公里。。风景名胜区具体范围及各核心景区范围分别如下:1、风景名胜区范围东至昌平区兴寿镇花果山村、海子村界;西到八达岭镇域西边界及镇中心规划建设区界、居庸关以南关沟西侧距关沟约1000米的大致与关沟平行的山脊线、居庸关以北关沟西侧距关沟约2000米的大致与关沟平行的山脊线的连接线;北至由昌平区北边界、延庆县八达岭镇东北界、以长城3000米控制线为基准线的山脊线、路以及现状建设区边界线的围合线;南到由延庆县八达岭镇南边界、昌平区城关街道办事处龙、虎山以南的铁路以北100米、新城规划北部建设用地界、虎峪沟和清华200号北边界的连接线。2、核心景区范围①八达岭长城景区:,位于风景名胜区西部,西至帮水峪村东侧山脊线、八达岭镇中心区界及八达岭镇镇域西边界;南至八达岭镇镇域南边界;东至八达岭长城东侧山脊线;北至以长城3000米控制线为基准线的山脊线、路以及现状建设区边界线的围合线(风景名胜区西北边界线)。②居庸关长城景区:,位于八达岭长城景区东南,西至居庸关以北关沟西侧距关沟约2000米的大致与关沟平行的山脊线与居庸关以南关沟西侧距关沟约1000米的大致与关沟平行的山脊线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07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