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动,不再乌托邦.doc公益活动,不再乌托邦最近视点:从2004年起,商业化运作的大型公益活动“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已在西藏连续举办三年。但在今年的活动中,主办方认为,部分志愿者不服从指挥,部分媒体记者报道不符合主办方要求,对赞助商宣传力度不够。而部分随行媒体记者指出,就从这项活动的前期宣传来看,有些言过其实的地方,媒体依据本身观察到的事实,很难接受主办方的某些活动安排。在一次就餐屮,由于服务员将仅有的一盘包子端给了有主办方领导就坐的餐桌,引起了邻近餐桌队员的不满,十多名环保志愿者和媒体记者集体退席……由此,一次因“公益活动”引发的矛盾开始浮出水面。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户外俱乐部的网站论坛里,通常都会有个公益版块,关注社会慈善爱心活动。刚幵始参与户外活动时,常去的倶乐部有个淸洁母亲河的活动,即在黄浦江打捞垃圾。缘由是俱乐部的成员曾碰到一名住在附近的王老伯坚持年复一年、F1复一FI地在江边捞垃圾。为此深受感动,而组织大家一起参与其中,并作为俱乐部的长期活动坚持了数年。参加的都是年轻人,因为年轻,所以热情。多家媒体对此进行过报道,王老伯也被所在的政府街道塑造成精祌文明代表。于是有企业专门组织白领来捞垃圾,向王老伯捐物捐船,然后媒体铺天盖地地宣传一番,内容却是罗列一串企业名单。这些报道在坛子里引起了争议,有人指责说,这是我们的爱心活动,不需要媒体哗众取宠的报道,更不想被企业利用成了宣传的工具;也有人认为,媒体关注,企业参与,无论出于怎样的B的,能让更多的人来知晓并参与这个活动,总是好事。我曾去参加了两次捞垃圾活动,闲暇和同伴一起聊天,都觉得这样的活动,和以前每逢3月5日,学校就组织学生出去捡垃圾,在本质意义上,并没什么区别。在马路上捡垃圾,在黄浦江里捞垃圾,说到底,也只是一种形式罢了。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自觉爱护环境,注重社会公德,并由此推广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至于王老伯,是个很朴实的人,在我看来,捞垃圾也许只是他的一种生活寄托,打发打发H子罢了。但这些话,只能私聊的时候说说,不然又会引起口舌之争。因为我们的社会习惯于拔高人的行为,习惯于打造英雄式人物。于是年轻单纯的人们,对社会公益类活动总是寄托了无限美好的遐想,似乎那是世外桃源,只需要一腔热情地付出,就能改变世界上很多不美好的现实。但公益慈善活动并非只是靠爱心和热情就能构筑起来的,更需要理性的思考、完善的规划和有步骤地实施。不少志愿者会带着一种祟高的使命感来做善事,并努力想改变当地在他们眼中落后贫困的现状,但当地社会往往有着自己的风土人情、道德准则和生活规律,他们愿意收受利益,却会抗拒外来力量的道德监控,根据自己的准则行事。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受助者隐瞒了自己真实情况,只是一味地向捐助者伸手要钱;受捐助的学校或地区,领导挪用捐款私用;支教者与当地学校甚至是整块地区发生冲突。这其中,有些固然是别有用心者利用了人们的善良,但更多的,还是志愿者的理想浪漫主义和现实差距太大,以致矛盾重重。
公益活动,不再乌托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