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到过我们洛阳吗?闻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让人向往,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洛阳牡丹让人陶醉。假如你来到洛阳欣赏美景而没能吃上一碗洛阳的地方小吃——浆面条,将是你旅途中的一个遗憾。面条是我们北方人主要面食,有许多种吃法:常吃的有汤面条、捞面条、卤面条、炒面条、烩面条、拉面条等。浆面条由于其独特的风味是我们洛阳人的最爱。不管哪一种小吃,其背后都一段不凡的经历,和某个惊天动地的人物有着这样那样的渊源。关于洛阳浆面条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年,刘秀被王莽追杀,走头无路、饥寒交迫,见到一个浆房就进去想找点吃的。可房里没有人,也没有食物,只有几把干面条,缸子里还有绿豆磨的浆水,但是已经放酸了。他也顾不了许多,就舀了几瓢酸浆,把现有的干面条和菜叶、干豆统统都放到锅里煮。面条煮熟了,当他打开锅盖就闻到了泛着淡淡酸气的面条,于是他就狼吞虎咽的全部吃完了,以至于当了皇帝还总想着当年的浆面条。关于洛阳的浆面条,还有一个传说。乾隆皇帝来到洛阳时,吃过一次浆面条。他回北京后,对浆面条回味无穷,还想再吃,可是他不知道浆面条叫什么名字。于是他叫来太监,对他说:“我要吃洛阳的面条。那面条不稠不稀,不清不干,酸酸的、香香的、辣辣的、咸咸的。”这可把太监给难住了,便派人到洛阳寻找。一个聪明的厨子在洛阳跑饿了,便吃了一碗浆面条,吃完以后,才恍然大悟,向人讨教后,回去做了一碗浆面条给皇帝吃。乾隆皇帝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好吃,好吃,就是它。”还大大奖赏了这个厨子。传说归传说,可是洛阳的浆面条清爽可口,味道鲜美,的确名不虚传。清晨,“舀――酸――浆――噢!”一阵男高音的吆喝声,划破了宁静的洛阳城。洛阳城沸腾了,人们端着盆子和锅出来打酸浆。晚上,每走到一处,不时传来亲热而又清脆的洛阳口音:“浆面条,浆面条!”为喧闹的古城夜晚增添了浓重的地方气息。洛阳人爱吃浆面条,外地人更想品尝品尝。洛阳大街小巷,卖浆面条的小吃摊,坐无虚席,有上下班的本地人,有出差的外地人,还有游览观光的港澳同胞和外国人。他们有的一边吃一边连连点头,有的一边吃一边伸大拇指,还有的一边吃一边称赞。人们下了火车、汽车,或是游玩、劳动一天累了,就端起纯朴的大碗,吃上一碗浆面条,那种舒服的滋味真是赛过神仙喝琼浆。洛阳浆面条,制作简单,成本低、味道美、易于消化,因而自古以来流传不衰,成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食。浆面条儿在洛阳历史悠久,妇孺皆知。“老洛阳”基本上都会做。但滋味是否悠长,味道是否纯正,就看各自手艺啦。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浆面条的做法。浆面条的主料是面条,浆是配料。面条最好是人工的手擀面,面要和硬砸软、擀薄切窄,这样的面条吃起来既筋斗光滑柔软易消化,还不容易被煮化。因为文火煮的时间越长,浆的香味更浓。不过现在由于人们工作忙、时间紧,一般都用机制的面条或者是用挂面,那口感肯定要差的多了。浆虽然是配料,却最关键。而浆又分绿豆浆和黑豆浆两种,其中绿豆浆最佳,乳白色为上乘。浆汁不宜太酸,酸则倒牙,不宜太淡,淡则无味;做浆时,先把绿豆或黑豆用水浸泡,膨胀后放在石磨上磨成粗浆,用纱布过滤去渣,然后放在盆中或罐里。一两天后,浆水发酵变酸。把酸浆倒在锅里煮至80℃的时候,浆水的表层泛起一层白沫,这时,要用勺子轻轻打浆,浆沫消失后,浆体就变得细腻光滑,放入香油、五香粉等调料。切记:千万不可让浆汁溢出锅,成为“粉浆”,那样就不
洛阳浆面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