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七年制《口腔解剖学》教学大纲前言 口腔解剖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一门以研究口腔面颈部正常形态、功能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口腔解剖学包括与口腔、面、颈部有关的骨、肌、关节、神经、血管的系统解剖,如详述颈部动静脉、面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分布及走行等;也包括口腔面颈部的局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口腔解剖学的学科特征应被视作临床基础课,界于基础课与口腔专业课之间。在学习中应强调基础结合临床,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口腔医学生能获得口腔面颈部解剖的基本知识,为进入口腔临床专业课学习作准备。 按不同程度要求,将学习内容分成三级,分别为“掌握”“熟悉”“了解”。 在得到理论知识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大纲参考原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大纲,教科书,《口腔解剖生理学》第五版。主编皮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时间安排内容总时数理论课 实验课绪论、口腔颈部系统解剖(骨关节肌) 4 3 1系统解剖(血管、神经、淋巴) 4 3 1 局部应用解剖(头面部) 431局部解剖(颈面) 4 3 1口腔面颈部局部应用解剖 4 3 1(口腔境界、标志、唇、颊、牙龈)局部应用解剖(腭、舌、舌下区、淋巴) 4 3 1局部应用解剖 4 3 1(颌面标志、颊组织特点、腮腺咬肌区) 局部应用解剖 4 3 1(面侧深区、重要间隙、颈部境界分区)局部应用解剖 4 3 1(颈部体表标志,颈筋摸、气管颈段、颌下三角、颈动脉三角)总计 36 23 13第一部分口腔面、颈部系统解剖骨目的要求掌握上、下颌骨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其与临床有关的解剖标志熟悉颞骨、蝶骨的位置、形态结构了解腭骨的形态结构教学内容上颌骨位置形体结构:一个体部及四个突起解剖标志:眶下孔、尖牙窝、上颌结节、上颌窦裂孔、切牙孔、牙槽窝、牙槽间隔、牙根间隔上颌窦与牙根的关系上颌骨的支柱结构二、下颌骨位置形态结构:下颌体及下颌升支解剖标志:正中联合、颏结节、外斜线、内斜线、喙突、髁突。下颌骨的薄弱部位。颞骨三、蝶骨腭骨颞下颌关节目的要求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熟悉关节韧带的起止点了解关节盘的分区及功能特点。教学内容颞下颌关节的组成下颌骨髁状突:特点关节窝关节盘:分区及功能特点关节囊:分区及功能特点关节韧带:颞下颌韧带,茎突下颌韧带,蝶下颌韧带颞下颌关节的运动肌目的要求掌握咀嚼肌的名称,形态,起止点及功能。熟悉舌骨上肌群的名称,起止点及功能。了解表情肌,舌骨下肌群的名称,位置及功能。教学内容表情肌表情肌主要表情肌:口轮匝肌,颊肌,眼轮匝肌等位置,形态。咀嚼肌:咬肌,颞肌,翼内肌及翼外肌。起止点功能血管目的要求:掌握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名称,行程及分布。掌握面前静脉,面后静脉,翼静脉丛,颈内,外静脉的起止,行程及属支。熟悉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在颈部的行程,主要毗邻关系。熟悉颈内、外动脉的区别教学内容颈内动脉行程分布颈外动脉主要分支: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颌外动脉,颌内动脉,颞浅动脉行程内、外动脉的鉴别四、口腔颌面部浅静脉:面前静脉,颞浅静脉五、口腔颌面部深静脉:翼丛,颌内静脉,面后静脉,面总静脉神经目的要求掌握上颌、下颌神经的行程,分支,分支支配范围及临床意义。掌握面神经颅外段的分支,支配范围。熟悉舌下神经的末梢分支支配范围及临床意义。了解三叉神经的纤维成分,与脑神经核的联系,半月神经的位置及眼神经的支配范围教学内容三叉神经眼神经:特点及分布范围上颌神经:分支及分布范围。下颌神经:分支及分布范围。第二部分口腔面部局部解剖头面部目的要求及内容掌握:腮腺的形态(分部)、位置(毗邻)及腮腺鞘概念,以及穿过腮腺的结构。腮腺导管的位置及体表投影。面动脉的行程、分布及特点。面神经的分支分布:三叉神经分支位置投影。颅顶层次及各层的结构特点(包括头皮概念、血管神经的来源和分布等)。熟悉:面部危险三角区的概念和临床意义。头面部的境界及分区的概念。面侧深区(颞下窝)的位置和内容(翼内、外肌的位置及功能;翼丛的位置,翼丛交通及临床意义;上颌动脉主要分支;下颌神经主要分支。)面侧区的间隙概念(咬肌和翼下颌间隙)和临床意义。头面部骨性标志定位和临床意义,脑膜中动脉的体表投影。表情肌的配布面部皮肤及浅筋膜特点。了解:颅部的组成。颞区境界层次及各层的结构特点。颅顶骨结构特点。颅底内面结构特点。通过海面窦的结构及临床意义。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头部断层影像解剖。教学内容一、概述头部的境界与分区。表面解剖:骨性标志(眶下孔、颏孔、翼点和颧弓等)的定位和临床意义;体表投影(脑膜中动脉的投影)二、面部面部分区面部浅层结构:皮肤及浅筋膜:特点,颊脂体和危险三角区的概念和临床意义。表情肌的配布。面部血管的行程、分布及特点。面神经的分布(重点下颌缘支与面血管的关系);三叉神经末支的出孔位置投影及其临床意义。面侧区:面侧区概念:腮
口腔七年制口腔解剖学教学大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