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15期(总第247期)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辽宁省财政学会2014年10月15日本期主题:稳增长[按]2014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逼近增长底线,金融风险、系统风险攀升,以至2014年4月份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4月2日至6月11日的短短两个月里,主持召开了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增长方案。新一轮稳增长与以往保增长、促增长政策不同,此轮稳增长措施强调区间调控、定向调控,从供给和需求端同时发力并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稳定。随着稳增长措施的实施,二季度经济企稳回暖,而2014年7、8月份经济数据的回落表明了刺激效果耗散的速度在加快,这说明仅靠短期刺激不能解决我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未来必须依靠改革的实质性深化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未来,稳增长的道路举步维艰,在稳增长上怎样确保政府部门能明智地做到合理、有度、有效以实现释放市场活力,怎样防范微刺激变成强刺激,怎样实现推进改革保长期增长又不触动金融风险爆发的引信,这不仅是对决策者决心的考验,更是对改革者智慧和信心的挑战。稳增长的内涵及特点进入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大,经济增速直逼7%底线使得稳增长、保就业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与保增长、促增长强调政府强力干预经济的发展思路不同,稳增长是一种自然的经济发展思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更为隐形,是一种市场主导、政府维持稳定的正常轨道。此轮稳增长措施强调区间调控、定向调控,从供给和需求端同时发力并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稳定(见图1)。供给端需求端短期决策点:经济增速逼近底线时,政府将出手托底经济,以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在一定水平上。手段:微刺激长期决策点:通过构建中长期增长机制,例如简政放权、减税、垄断行业改革等,以保证经济增长稳定、可持续。手段:深化改革图1稳增长内涵的矩阵图具体来看当期稳增长具有以下四个特点:首先,“稳”字更有弹性。与过去盯住经济增长的某个具体数值目标有所不同,当期稳增长更重视用合理区间来观察宏观运行情况。比如,%左右。这个目标给出了一个上下浮动的空间。也就是说,%高一点或低一点,主要能够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不出现较大波动,都属于合理区间。“区间目标”为政策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对处于增速换挡期的经济十分重要。其次,稳增长措施兼顾经济的短期稳定运行和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本轮稳增长措施奉行的既非凯恩斯学派的单纯强调通过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也非供给学派强调的单纯调节供给,释放市场活力,更不是货币主义学派强调政府退出干预,让市场实现自我调节,而是一种混合体,政策措施兼有各个学派的特点,寓长期改革于短期刺激当中,刺激与改革相互促进,兼顾短期稳定运行和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如短期刺激中加强了中西部铁路、棚户区改造、污染防治等民生和发展工程建设,扩大的都是长期制约平衡发展的“瓶颈”,有力支持了新型城镇化和公共产品供给。可见,加快相关投资进度,通过结构性政策安排加强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也绝不仅仅为短期拉动经济增长,更是调结构、转方式的载体和抓手,这些投资本身也是简政放权和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再次,稳增长措施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向精准发力,促进内生增长。与以往调控政策关注需求端不同,此次稳增长措施强调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向精准发力,一方面,通过加快相关投资力度和资金拨付,短期形成“稳增长”的强大拉力;另一方面,通过持续简政放权、扩大中小微企业减税等扶持力度和定向支持,增强企业和经济内生动能,培育后劲。在供给端,微刺激政策着重调整,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条件,促进内生经济增长。比如通过降低税率、扩大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范围等放松间接供给约束,增强微观主体供给能力;通过简政放权,放松供给约束;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补短板,调节供给结构等。在需求端,强调适度扩大投资,促进内生经济增长。本轮刺激政策虽仍以投资为主,但投资方向倾向于惠民生、补短板,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投资主体上,积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实现向基于质量效益、促进生产力发展、有效改善民生的“内生性投资”转变。最后,宏观调控强调微刺激和深化改革。一方面,与“新常态”和“区间管理”调控模式相对应,政府所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度与方式发生了相应变化,从以前的“四万亿”和总量宽松等效果明显但副作用也大的强刺激政策转向了相对温和一些的“微刺激”政策。“微刺激”政策与以往刺激政策相比在目标、着力点和力度上存在明显不同。目标上,从单纯维系经济增长转向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多元目标。着力点上,从注重短期调整转向既利于当前又利于长远的政策。在力度上,调控不搞大水漫灌,讲究定向、精准发力,朝着小微企业、公共产品等短板定向施策。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改革实现政府和市场的结合,更注重调动社会的积极性来稳定经济增长。此次稳增
多出台稳增长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