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知识之对联篇.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3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4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然而,对于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学形式,长期以来却得不到应有重视。除少数专门的楹联著述外,在历代典籍和文论中,很少见到对它的评述,在文学史上也难占有一席之地,图书馆仅仅承认它是“杂著”。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大概是历代文人墨客都视之为雕虫小技,只不过偶尔为之的缘故吧。值得欣喜的是,近十几年来,对楹联的研究探讨越来越多。1984年中国楹联协会成立,标志着楹联创作研究进入了新的时期,各种楹联知识、鉴赏书籍先后出版面世,许多报刊杂志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评联、征联等活动。哈哈儿自幼对联,也收集了许多楹联方面的书籍、杂志、资料等,现对这些资料加以整理,做成网页,命名为“恶人谷珠楼”。“恶人谷”自然是哈哈所居山谷,“珠楼”就是“楹林撷珠、联友茶楼”之意,公诸于同好,我将随时增补更新。以上文字以及以下部分内容转载于“恶人谷•珠楼”作者:哈哈儿。地址为:lian/。不仅仅是基础,更是国学中的璀璨华章。搜集、整理材料内容只为方便初学者入门学习之用,请勿用于其他用途。对联术语作者:中国对联大辞典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平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出句先出而令人后对的句子,多用于应对。一般指上联,但根据收尾字平仄声判断,有的则为“下联”,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声尾,应是下联)。出对先出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的用语,多为上联,个别时为下联。清•陆以《冷庐杂识•卷四•对对难》:“吾郡有师弟同赴省试,至武林关,天晚关闭,师出对曰:‘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弟应声曰:‘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对公即上联。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上联……还有人称作‘对公’……”。参见上联条。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仄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对对①后对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常用语。多为下联,个别时为上联。②对成句子之意,前一“对”字为动词,组成动宾结构的词语。《对类引端》:“对对者,整对出比之字与意也。出比三字五字,则以三字五字对之,出比七字以至十余字,则以七字十余字对之,如门之一对,履之一对,袜之一对。务使长短相齐、广狭相等,不容有铢黍之讹,故谓之对对。”全联犹言“上下联”。吕云彪《楹联作法》:“全联之平仄,须处处调和顺达。”半联半副对联,指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产生半联的原因,一是历史久远,其中的半副联实物下落不明,而又不见原文记载;二是有影响的绝对,尚未征得好的结果。近代著名半联较多,如揭露日本帝,打出二张一万。”单联①即半联(上联,或下联)。②与套联相对,称一副联为单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上联(出句)、下联(对句)合为一联,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可称之‘单联’”。套联由两副以上对联构成的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同时用于同地的一组对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在某些情况下,作者难以用一副对联把意思说完,不得不同时创作两副或两副以上的单联。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套联’。”套联与单联相对而言,数量极少。清人王续曾为北京“天源酱园”四字“作注”:“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这实为一组套联,即“天高”句、“源远”句为一联,“酱佐”句、“园临”句为另一联。支一源分流曰支。《新唐书•骠国传》:“海行五日,至佛代国,有江,支流三百六十。”取其意,对联分为两支,上联称上支,下联称下支。比本指并列部分,在对联中可表示为“支”,即上联或下联。陈方镛《楹联新语》:“长联最不易着笔,凡气势未足,无甚意识之辈,每难免堆砌支离,间有句调似时文者,虽制成两大比,熟极如流,亦奚足取。”副①量词单位,器物“一对”或“一套”。取其“一对”的含意,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古时表为“幅”,因“幅”之意常为单数(一),现已不用。②次要的。③符合,相称。言①字。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②话,言论。如集禊帖字联:“极陈万言古今尽;俯视一气天地间。”③讲,说。如巧对:“鹦鹉能言难似凤;蜘蛛虽巧不如蚕。”字①文字。《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对联有“集字”一法。②文

国学基础知识之对联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t520728
  • 文件大小167 KB
  • 时间201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