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前言把城市比作海绵,很多人刚听到肯定一头雾水。然而住房城乡建设部(后面简称为住建部)去年十一月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让“海绵城市”这一概念被大众广泛知晓。关于“海绵城市”,我们联想到的最多的是屋顶绿化、城市排水等,而缺乏对它的系统认识,接下来几期小编将针对“海绵城市”进行一次全面的解析,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提出背景过去3年后,全国有超过360个城市遭遇过内涝,其中60多个城市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北京、深圳、长沙等地还曾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我国有1100座城市严重缺水,如果能把雨水最大限制地收集起来利用而不是让它们白白溜走,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将不言而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为此,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协调城镇化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那么“海绵城市”到底是什么,让政府如此重视?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海绵城市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将城市生态系统和雨水管理结合,充分利用城市空间中的绿地、湖泊、河流等元素,打造多元化的水源管理体系,从而有效地减缓水污染、洪涝灾害等,提高生活质量。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如此一来,降雨就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内涝城市和干旱地区都能够各取所需,听着就让人眼前一亮。那么“海绵城市”到底是如何真正实现的,不要着急,下期我们将为大家解读它的建设理念,进一步走近“海绵城市”,敬请关注。理论解析海绵城市是对降水的合理利用,因此“水”是关键词,归根到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建设理念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1)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种模式下,雨水大量排走,遇到暴雨,较短时间内大量雨水径流及其携带的污染物被输送到管渠末端,导致下游区域内涝风险加大。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海绵城市告诉你,雨水该怎么留。2)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种模式下,将传统城市建设中单一的“快排”模式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多目标全过程综合管理模式。下图是海绵城市水循环收集和释放示意:海绵城市和传统城市的区别可以归纳为:因此,海绵城市建设,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弱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即做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那么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基本原则1)规划引领规划引领城市各层级、各相关专业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2)生态优先城市规划中应科学划定蓝线和绿线。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比如,城市开发中应保护水生态敏感区,如河流、湖泊、湿地、沟渠;绿地率、水面率、径流控制率应纳入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在专项规划中应有所体现,如生态护坡、植草地坪、透水混凝土地坪铺装;在控制性详规中对区域透水面积比例都要有规划控制指标;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自然渗透和可持续循环。3)安全为重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为出发点,综合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高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4)因地制宜各地应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
海绵城市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