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任北京市长时,王岐山向同僚推荐《大清相国》一书,书中大篇幅讲述了陈廷敬巡查地方官场的故事。陈廷敬与王岐山是山西老乡。王岐山是山西天镇人,隶属大同;陈廷敬是山西阳城人,隶属晋城。在山西地图上,两地一北一南。如今,在山西深陷“塌方式腐败”、不断有官员落马之际,走访陈廷敬的老家让人格外感慨。《大清相国》一书用“几近完人”形容陈廷敬,该书作者王跃文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说:“‘几近完人’是书中打了折扣的说法,康熙对他的评价是‘可称全人’。”王跃文认为,“全人”既可以理解为人格的完美,也可以理解为陈廷敬不仅擅长学问,能著书立说,还能在反腐治贪领域有所作为。出身书香门第阳城县皇城村原名中道庄,1638年,陈廷敬就出生在这里。陈家子弟以读书为业,家族中曾出过不少进士,可谓书香门第。但陈廷敬的高祖父陈修却屡试不第,无奈之下只好做起生意,经营煤矿和冶铁,很快积累起庞大家资,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望族。尽管已经富甲一方,但陈修对子孙的学业要求更严。到陈廷敬祖父一辈,陈家建起家塾,既教自家子弟,也收附近穷人家的孩子。及至陈廷敬的父辈,其父陈昌期经营着家族的产业,伯父陈昌言则考中进士,出任过知县、御史。陈廷敬自幼博览群书,7岁那年,已开始读理学家薛瑄的著作。9岁时,陈廷敬的塾师因为陈廷敬“大异人,非我所能教也”而辞职。14岁那年,陈廷敬娶了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的孙女为妻。同年,他和父亲一起参加院试,陈廷敬名列第一,成为秀才,比父亲的成绩还好,这令父亲既惭愧又欣喜。6年后,陈廷敬在省城太原考中举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刚刚中举的陈廷敬就赶上朝廷举行会试。科举史上,参加会试几十年依然落榜的多如牛毛,但陈廷敬第一次会试就中了进士,从此踏入仕途。当时,陈廷敬的名字还是“陈敬”,由于与别人同名,朝廷就给他加上“廷”字,改名陈廷敬。由于在会试中名次不算太高,陈廷敬被选为庶吉士,留在翰林院继续学习,相当于现在常说的后备干部。顺治去世,康熙即位,陈廷敬担任了康熙的经筵讲官,有机会为康熙讲书。康熙深爱陈廷敬的见识才学,同时对他低调奉公的作风大加赏识。后来,陈廷敬一路高升,曾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工、户、吏、刑四部尚书,最终担任文渊阁大学士。自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的大学士成为文官最高职位,相当于宰相。“陈廷敬生于明末、长于清初,山西当时是受程朱理学影响很大的地区,这必然影响到他。当时,理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理论上趋于完善,很多理学家开始强调躬行理学思想,陈廷敬就是如此。理学强调的个人道德,具体到官场之中就是自身为官要清廉,对待贪官要敢于斗争。”山西省陈廷敬研究会副会长、曾长期在晋城地方志办公室工作的研究员马甫平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说。2014年11月24日,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的陈廷敬故居。(本刊记者李静涛摄) 从御史台到巡视制度纵观陈廷敬的仕途,他主管吏治的时间很长,两次担任吏部尚书,也在主管监察、弹劾及建议的都察院做过两次一把手——左都御史。中国早期的监察机构御史台始于东汉,长官称御史大夫。到了明清,改革为都察院制度。都察院会选出合适的御史,由皇帝钦点并代其监察地方及各部门。一旦有官员贪污违法,御史有权直接向皇帝上奏弹劾。陈廷敬总领全国监察事务,监督各省主政官员是他工作的重点。《大清相国》中两次写到了陈廷敬前往外省巡视,与当地问题官员斗智斗勇。第一次是山
大清相国陈廷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