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何氏简介何氏形成后,不断迁徒,各地何氏亦不断发展壮大,于是形成诸多望族。其中以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西120里)、东海(在今山东境内)、陈郡(今河南淮阳县)最为有名。分布在各地的何氏都有自己的祖先。两汉时期何氏主要在今河南、山东、四川、陕西等地发展,魏晋后,繁衍中心南移,唐以前何姓活动的中心区域是黄河流域。当时已经形成了陈郡、庐江郡和东海郡三大何氏郡望。一、陈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这一支何氏发迹于魏晋时期。二、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这一支何氏发迹于南朝时期。三、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这一支何氏作为南迁侨民发迹于南朝,晚于庐江何氏约两百年。在我国,何氏形成的郡望有:庐江、陈郡、东海、郫县、扶风、丹阳、齐郡等。何氏在国内各地形成较多的堂号,何氏堂号有:水部、四友、忠孝、庐江、学海、敬享、忠义、仁义、务本、广右、缵续、赐策、义门、慈荫、世德、咏梅、抚逸、三桂、三魁、三高、三德、展亲、厚本、鹁壕、孝友、仁德、仁恕、四知、思礼、礼拜、广后、继述、敦伦等。唐宋年间,何姓已发展成为全国大姓。在宋朝编撰的《百家姓》中,何姓按其朝野地位和人口份额排序为第21位。到了明末清初,何氏人口分布范围涉及11个省共有152股(即支派)。其中安徽省64股,江苏省8股,江西省14股,河南省4股,福建省11股,浙江省2股,湖北省17股,湖南省10股,陕西省1股,广东省16股,广西省5股。何姓已仅次于陈、李、张、黄四姓,成为全国第五大姓氏。新中国成立后,据公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何姓在全国前20大姓中排序为第17位,总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目前,何姓在台湾排名第27位,人口已超过15万人。如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何氏分布,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诸国以及欧美等国也都有何氏。何氏以汉族为主,在历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入何姓,主要有鲜卑族、瑶族、吐谷浑族、达斡尔族,壮族等。1、《汉书·五行志》记载,西汉时有人何苗,本为朱姓,冒姓何氏,其后繁衍昌盛,遂成望族,形成何氏一支。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改革,改鲜卑姓为汉姓,将代北复姓贺拔氏改为单姓何氏。3、《五代史》载,唐时北部少数民族有吐谷浑氏,其中有的改为何姓。4、又据《兰州府志》记载,元朝有永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锁铭,明朝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朝廷赐姓何氏。5、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来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细胡,梁代西域人,通商入蜀,定居郫县(今四川郫县),事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四川大贾”。二是何妥,隋朝人,说是何细胡之子,字栖风,少机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国子祭酒,著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儿,字桂林,少有才思,隋开皇年间官至太府丞。他博览典籍,多识旧物,制作绝巧。隋辽东之役,宇文恺渡辽水造桥不成,何稠造桥两日而就,又筑行殿,令高丽人惊为神功。6、北朝时,有少数民族人叫何猥萨的,事迹不详,但其姓名北史有载。7、五代时期的后汉乾(公元448年)吐谷浑国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8、据《五代史》,吐谷浑族有何氏。吐浴浑是我国
何氏族谱--各地何氏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