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日钓鱼诸岛之争王乃昂 杨淑华 蔡为民[1]内容提要 钓鱼诸岛,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边缘海区,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它和日本琉球群岛之间,被深度1千米~2千米的冲绳海槽天然隔绝。附近水域渔产丰富,尤以鲭鱼为最,是我国东海的一个重要渔场。钓鱼岛周围大陆架新生代沉积层厚达9千米,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我国随着收复台湾、澎湖列岛的同时,形式上也收复了附属台湾岛的钓鱼诸岛的主权。只因美军占领冲绳后,钓鱼诸岛一度被美国“托管”,这一中国固有领土竟有了所谓“主权之争”。中日钓鱼诸岛领土之争,是外来势力干涉遗留下来的复杂的历史问题。最近两国在钓鱼诸岛主权的争议又复趋于激烈,完全是日本方面挑起的。钓鱼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长期以来得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政府和各国(包括日本)舆论的广泛承认:同时,世界上许多载和标注钓鱼诸岛的主权属于中国由来已久。本文依据大量的历史文献,从国际法的原始发现、行政管辖、经济活动、自然延伸等原则,论证钓鱼诸岛主权属于中国。关键词 钓鱼诸岛 地理概况 主权争议国际法原则 中国领土1996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因其与邻近的中国、韩国发生了海域重叠的问题而开始了新的海域及渔业问题的谈判。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政治团体“青年社”在钓鱼岛设置灯塔的举动,使中日两国对钓鱼诸岛主权的争议又趋激烈。本文拟从政治地理角度,对有关问题加以简略分析。一、钓鱼诸岛概况钓鱼诸岛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边缘海区,由钓鱼岛、飞濑岛、北小岛、南小岛、冲北岩、冲南岩、黄尾屿和赤尾屿等8个无长住居民岛屿组成,散布在北纬25°40′至26°00′、东经123°20′至124°40′之间。钓鱼岛西距中国大陆闽江口约390公里,南距台湾东北约180公里,东距宫古岛约190公里,北距琉球冲绳岛西南约420公里。,东西宽约239公里。其中,钓鱼岛距飞濑岛不到2公里,此二岛与北小岛、南小岛、冲北岩、冲南岩相距约15公里。钓鱼岛距黄尾屿59公里,距赤尾屿237公里。钓鱼岛亦称钓鱼台或钓鱼屿,,,,,是钓鱼诸岛中最大者。黄尾屿次之,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其它各岛面积皆小,。钓鱼岛最高处海拔超360米,南小岛为148米,北小岛为129米,黄尾屿为118米,赤尾屿为87米。在日本,钓鱼诸岛则被称为“尖阁群岛”,黄尾屿称为“久场”或“古场岛”,赤尾屿称为“大正”。钓鱼诸岛的形成,盖因中国海大陆架边缘隆褶带,与台湾地槽褶皱带一脉相承。岛屿露头由下第三系砂砾岩组成,夹有煤线,并有中酸性侵入岩。此外,还有晚第三纪的火山岩分布。钓鱼岛成半圆形,岛上基岩裸露,土层甚薄,缺乏淡水。它北坡平缓,南坡为悬崖,超过45度。西南岩分布有长1千米、宽20米的砾石滩,坡度在10~16度,可供船舶入碇。岛上盛产琉球松、红树、棕榈、山茶、马齿苋、仙人掌、海芙蓉和海菊花,这些植物大多长得矮小粗壮,显然是对海上风力强劲的生态适应。其中的海芙蓉(石苁蓉)和海菊花可以入药,主治心脏病和风湿病。我国沿海有不少采药者,世代都在这里采集中草药。钓鱼岛还多蜈蚣,它们体长约20~30厘米,有红色、黑色两种,都生长在阴暗的岩石缝隙中。钓鱼诸岛是太平洋海鸟栖身之所,但只分别栖身在黄尾屿和北小岛上。每年4~5月间,成千上万的海鸟几乎遮避了黄尾屿的天空,它们在岛上产卵,数量之多极为惊人,鸟蛋俯拾即得。黄尾屿岛上有厚实的鸟粪层,是极宝贵的天然肥料,也可提炼出具有医学价值的咖啡因。北小岛和南小岛孤悬于海中,前者以鸟多著称,后者则以蛇多为特点。南小岛蛇多,简直遍布全岛,大者有如碗口粗,小者则如小手指般细。蛇的颜色以黄色、黑色居多,但都是无毒的。正因为蛇太多,南小岛鸟类竟然绝迹,故又称为蛇岛。从地质地貌观察,北小岛和南小岛应为一个岛屿,只是后因断裂活动,地壳陷落,一岛分裂为二。在北小岛、南小岛与钓鱼岛之间,有一条宽达1千多米的“蛇岛海峡”,这里风平浪静,沙滩平坦,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钓鱼诸岛和日本琉球群岛之间隔以冲绳海槽,深度从1千米至2千米。著名的黑潮暖流从这里自南向北流,在钓鱼岛附近向北分出一支进入我国浙闽沿海,称台湾暖流,主干流大致沿着东海大陆坡向东北流去。黑潮具有高水温、高盐度的特点,其表层水温夏季在27~30℃,冬季也不低于20℃,比邻近海水高出5—6℃。高温高盐的黑潮水体,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带来了大批鱼群。加之钓鱼岛附近为一开阔的大陆架浅海,水深不及200米,且海底大部分为沙质泥底,是鱼类产卵繁殖、索饵觅食、越冬洄游的良好场所。这里渔产丰富,尤以鲭鱼为最,是我国
略论中日钓鱼诸岛之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