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9:经典文章的现代解读
——我这样上《石钟山记》
1、引言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基本理念。
苏轼的名作《石钟山记》属于传统篇目,但它出现在新的课程标准与理念统摄下的新教材上,教学设计是否该有一点新的突破呢?
而且,学生学习文言文或多或少存在畏难或倦怠情绪,能否找到一种办法唤起学生学习该文的兴趣和热情?
2、寻找突破口
每当意识到自己解决问题存在困难,我总习惯到网上去寻找“它山之石”,用来激活自己的头脑。打开电脑,在GOOGIE搜索栏内键入“《石钟山记》”,果然有海量信息涌出,飞速浏览、筛选后,我将目光锁定在一篇题为“名篇《石钟山记》的由来——苏轼教子求实”的短文上,文章大意是:
北宋文学家苏轼不仅为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在家庭教育上也别具一格。他在被贬黄州期间有闲与长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谈古论今。一天,父子俩谈起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苏迈从《水经注》等古书中找到许多说法,苏轼都觉得牵强不可信,苏迈还想继续钻故纸堆,被其父阻止,苏轼认为,做学问不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妄下结论;要获得真知,必须到实地考察。于是就有了苏轼父子夜探石钟山,实地查访其得名原因的亲身体验。苏轼为让儿子更深刻地理解“求实”的重要性,又提笔撰文。后人才得以读到这篇名文。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角度新,它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考证该文的由来,为名篇的解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更令我兴奋的是,我发现苏轼教子的方式非常现代,具备“研究性学》可以看作是一份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我激动地意识到,这就是新的教学设计的突破口!
3、背景
在理解并接受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认识到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切入口后,我校较早地开始了“研究性学习”的大胆探索和实践。高一年级是尝试这种学习方式的主阵地。现阶段,学生正体验着“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而我作为活动指导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也熟悉了它的流程和关键环节。这也就是我及时将“苏轼教子求实”的材料与“研究性学习”联想到一起的原因。
4、教学过程
带着创新的激情,迈着自信的步伐,我踏进高一(10)的教室,用下面一段话导入新课:
北宋文坛上有一位最豪放的词家,最浪漫的诗人,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他是谁?是的,苏东坡,一个如此响亮耀眼的名字。
作为苏门之子,他与父亲苏洵一起扬名,甚至可以说是父因子显,光耀列宗;作为一个重情的丈夫,那首不朽的《江城子》令古今多少人为之潸然泪下;作为兄长,那首中秋大醉怀子由而作的《水调歌头》将手足情推向及至,使得其它望月怀人诗黯然失色;作为一名父亲,我们还不太了解他是如何教子的,虽有一首《洗儿》诗
“但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似乎透露出他对孩子的教育的无所谓;其实,诗句只是他一生为聪明所累而借故发的牢骚,苏轼是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他不仅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还教给孩子如何获得知识;不仅重视教育的内容,还自觉运用了先进的教育方法——研究性学》,它几乎包含了研究性学习的所有元素,我们试着把它当作一份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来分析解读吧!
学生眼中的惊讶、困惑、新奇、兴味等种种反应告诉我,他们的探究兴趣已经萌发!我请学生将研究性报告的一些要素列
梁丰案例与微技能(“石钟山”)(doc 5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