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海水温差能发电.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温差发电————  海水冷热之间蕴含电能  所谓海洋温差发电是利用海洋中受太阳能加热的温度较高的表层海水与较冷的深层海水之间的温差进行发电。刘伟民指出,在低纬度的海域,比如我国的南海和东海的一部分海域,海洋表层海水的温度可以高达25摄氏度以上,而海面以下500米的海水温度却只有4摄氏度—5摄氏度,二者存在20摄氏度以上的温差。  “海洋温差发电的原理是利用蒸汽推动汽轮机旋转发电。”刘伟民说,但是水的沸点相对较高,表层海水的温度不足以使水沸腾气化,因此科学家选择利用液氨进行海洋温差发电。与水相比,液氨的沸点较低,很容易沸腾气化。  海洋温差发电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据刘伟民介绍,海洋温差发电就是利用温水泵把表层温度较高的海水抽上送往蒸发器,液氨吸收了表层温海水的能量,沸腾并变为氨气,氨气经过汽轮机(氨透平)的叶片通道,膨胀做功,推动汽轮机旋转。随后,氨气进入冷凝器,深层的冷海水重新将其冷凝为液态氨,再由氨泵将其送入蒸发器,而经历热交换后温度较高的海水会再次被抽回海洋,如此,在闭合回路中反复进行蒸发、膨胀、冷凝。  ————独具优势————  我国温差发电效率较高  虽然海洋温差发电在刘伟民口中显得异常简单,但是就在他和他的团队研制出15千瓦温差能发电装置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独立掌握海洋温差能发电技术,为了使我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该技术的国家,刘伟民和他的团队付出了4年的艰辛。  在验收会议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委会秘书长、评审专家组组长王传崑对刘伟民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中国海洋温差发电的里程碑”。专家们也对该项目的6点创新之处大加称赞,认为它一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实用温差能发电装置。作为千瓦级试验用温差发电装置,该项目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内的空白。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研制出了海水温差下的海水淡化装置。三是研制了运行平稳、噪音低、效率高的新型氨透平。四是研制成功了多能互补温差能电站。五是从理论上建立了新的高效热力循环方式。六是开拓了国际合作,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日本佐贺大学成功建立了联系,并计划开展合作。  “可以说我国海洋温差发电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刘伟民说,虽然我国在掌握海洋温差发电技术的时间上要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但是在技术上却毫不逊色,有些甚至超过了美日。  与美日两国相比,刘伟民团队设计的热力循环方式发电效率更高。例如美国朗肯循环的发电效率为3%,%,%。  不要小看我国和美国这2%的差距。刘伟民说,以美国1979年建成的50千瓦OTEC(海洋热能转换)电厂来说,其循环的发电效率为3%,并且有2/3的能量要用于自身用电,因此最大净输出功率仅为1%。然而当循环的发电效率达到5%时,在系统自身用电量不变的情况下,即2%用于自身用电,最大净输出功率就可以提高到3%。这意味着,“在相同投资的情况下,他们要建两个甚至3个电站才和我们一个电站的发电量相同,因此可以大幅度节省投资。”  ————一专多能————  海洋温差能发电前景广阔  海洋温差虽小,但是海洋水体巨大,因而蕴含的能量十分可观。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采集器;每年吸收的太阳能相当于37万亿千瓦时,约为人类目前用电量的4000倍。每平方千米大洋表面水层含有的能量相当于3800桶石

海水温差能发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rl214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