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写于1845年春天的布鲁塞尔。这份《提纲》写在马克思1844—1847年自己的记事本第51—55页中。当时这个《提纲》只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发现了它,在做了文字整理之后,才作为该书的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了。对于这个《提纲》,恩格斯给予了高度地评价,认为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又说,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马克思这一光辉哲学文献,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认为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哲学理论的基础,把革命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在《提纲》中十分强调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把实践观点引进认识论,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把实践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提出了无产阶级哲学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一、解读提纲《提纲》由十一条组成,按内容可分为总论、分论和结论三部分。(一)总论: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认识论,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论哲学的消极性和直观性,奠定了辩证唯物论的哲学基础(第一条、第二条)。 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深刻指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不懂得革命实践的意义。: 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都主张思维是存在的反映。但是在思维如何反映存在问题上,二者就有根本区别了。旧唯物论认为,思维对存在的反映,只是直观的、被动的、消极的,就像照镜子一样;辩证唯物论认为,思维对存在的反映是革命的、能动的,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的。客观事物只有纳入实践的范围,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 旧唯物论抛弃了革命的实践,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唯心论则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抽象地发展了,把本来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意识无限夸大,使之成为脱离物质条件和实践活动的东西,并把它看成是世界的创造者。唯心论之所以会抽象地发展人们的能动作用,从认识论上来讲,是他们同旧唯物论一样,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他们只把人的能动性看成是意识的精神活动,而不是看作实践活动,也不知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受实践的检验,离开了实践就谈不上能动性。: 费尔巴哈并不否认实践这个概念,但他所说的实践与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是有本质区别的。他把实践看作是吃吃喝喝、人与人之间琐碎的交往、小商人经商谋利之类的活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