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料推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提纲》全文共 11 条,近 1500 字,各条在形式上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上却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提纲》从总的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第一条, 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 不能说明主观能动作用。 分三
层意思:第一, 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 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
形式理解,而不是当作实践去理解。第二,批判唯物主义片面的夸大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
第三,批判费尔巴哈把实践偏狭地理解为犹太人的利已主义的日常生活行为 , 并加以否定
第二条, 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阐明了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
理性的标准。 旧唯物主义不能从实践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 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现实、
感性,也就是不能把作为认识的事物来源和基础的实践当作检验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此岸性”是借用康德用语,康德讲:“现象世界”为“此岸性”,马克思讲“思维的此岸性” 指人能认识现实世界。在这理,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作为检验人的思维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二)《提纲》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等重要问题,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
第三条, 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实践的伟大作用, 不能正确说明人和环境、 人和教育
的关系,导致唯心史观。在《提纲》中,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揭示了人与社会环境
相统一的现实基础。 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论断: 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 是指 18 世纪法国唯
物主义和 19 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条, 指出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局限性, 阐明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
径。分三层意思:第一,指出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唯物主义出发点及历史局限性。 “宗教
上的自我异化” “世界被二重化” 是指宗教把世界分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两部
分。第二,是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宗教的本质。第三,指出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必
须对“世俗家庭”在实践中进行革命改造。 “神圣家族”是意大利一幅名画的题目,是由圣
母玛丽亚、圣父约瑟和圣子耶稣等组成的家族。
1
⋯⋯⋯⋯⋯⋯⋯⋯⋯⋯⋯⋯⋯⋯⋯⋯⋯⋯⋯⋯⋯⋯⋯最新 料推荐⋯⋯⋯⋯⋯⋯⋯⋯⋯⋯⋯⋯⋯⋯⋯⋯⋯⋯⋯
第五条, 指出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出发, 而又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根源。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
格尔的唯心主义, 强调研究自然和人。 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 他的历史观是唯心
主义的。 费尔巴哈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去理解、 看待感性, 实际上这样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