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发展贵州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探讨.docx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发展贵州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探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介于旅游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一种旅游发展方式,在最大限度上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和减少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进程影响的前提下,采用合适的方式,对一地区的民族文化进行保护的一种旅游发展理念。它利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既是一种生态旅游活动,同时又是一种旅游发展的战略和旅游开发的一种文化理念。因此,在风景优美、民族传统文化富有特点的民族自然村寨开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保护性开发民族旅游的一种新思路。一、贵州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必要性民族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庸俗化与肤浅化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盛行20多年来联盟,为迎合游客的好奇心理,节庆活动、部族祭奠与祭祀仪式等本是一年一度的各种民族仪式几乎天天表演甚至是一天数次表演。现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完全丧失了仪式原有的神圣性和严肃性,民族文化偏向庸俗。同时,由于对民族文化认识的肤浅,原本是独具特色的文化却是在各旅游地区表现相似,千寨一面,万舞一色。例如很多景区千篇一律的少数民族婚俗表演,表面上还保持原貌,但已成为固定的商业操作。这样的旅游开发活动使民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导致民族文化的肤浅化。民族文化的庸俗化和肤浅化会弱化民族文化的真实性。而当民族旅游因注入过多的商业因素而被高度程式化、组织化之后,深厚的民族文化将有可能成为完全的快速复制的商品,不但对民族旅游地区的旅游发展不利,更危险的是将可能扼杀民族文化的真正含义。民族文化旅游中的民族文化同化游客的大量涌入,带来新思想、造成积极影响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外来文化却也在;中击着民族旅游地区的民族文化,极容易使民族文化被同化,从而丧失本色。现在少数民族地区,除了重大节庆,基本上难以看到年轻一代穿着本民族的服饰。例如,苗族、瑶族服饰是苗族、瑶族文化的重要构成,现在雷山县的苗族村寨、荔波县的瑶族村寨,除老年妇女们仍穿着民族服饰外,几乎都着便装。此外,说本民族语言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减。XX年,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97%的台江县,已经有9个村不再讲苗语:丹寨县的苗族人口中,会说苗语的人口比例已从1990年的85%下降为XX年的75%。民族旅游中文化表述失真与断层为迎合一些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当中,刻意去表现民族文化当中的糟粕乃至早已被淘汰的愚昧腐朽,追求所谓的“赤裸裸的原始”,摒弃民族文化当中真实的审美情操。贵州部分地区流行的“毒蛊”诅咒等旅游项目使民族文化在旅游过程中的再现出现偏顿,文化表述严重失真。民族文化具有传承性。但由于在民族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过分注重短期利益,随着旅游地区民族文化庸俗化、肤浅化,特别是同化程度的加深,有可能使这种模仿与学习的过程被中断或被扭曲,从而使得民族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甚至消失。如因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侗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歌谣,每个侗寨都有自己的歌师。但是随着老一代人相继去世和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侗族一些文化正面临消亡危机。同时随着年轻一代价值观的改变,很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歌舞和民间乐器,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的培养,无法传承,日渐退化。民族旅游地区的民族文化发生的这些变化,随着外来文化的进一步进入,若不加以良性引导,随之自由变迁,终有一天,传统民族文化逐步丧失,那么民族地区也就缺少了开发旅游最重要的资源。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民族之魂

发展贵州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i1920809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