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他啶与头孢吡肟作为血液肿瘤感染的经验治疗的回顾性比较沈杨,游建华,李军民,陈秋生,陈瑜,沈志祥关键词:头孢吡肟【摘要】目的回顾性比较头孢他啶+丁胺卡那与头孢吡肟+丁胺卡那作为经验性方案治疗血液肿瘤合并感染的疗效,并初步对预后因素进行评价。方法002年1月~XX年12月接受头孢他啶+丁胺卡那及头孢吡肟+丁胺卡那的患者各80例入选研究,治疗方法为头孢他啶4g/d或头孢吡肟4g/d,丁胺卡那/d,静脉点滴。结果在入选的160例感染事件中,98例临床改善,62例临床无改善,其中15例死亡。头孢吡肟组53例获得临床改善,27例未获临床改善,其中8例死亡;头孢他啶组45例获得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年龄、肿瘤状态及粒细胞缺乏症发生明显与感染的预后有关,在粒缺患者中,粒缺持续天数也与预后有关。【关键词】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经验性抗感染;预后因素血液肿瘤患者合并多种免疫缺陷因素,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疾病缓解状态及激素的长期应用等。这些患者一旦合并感染病情往往较难控制。对于血液肿瘤患者感染,1997年IDSA提倡早期广谱抗生素联合应用,尤以第三代头孢菌素加氨基糖苷类作为首选。头孢他啶+丁胺卡那是当时较常应用的方案。近年来,由于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不少临床研究均提示一些更新的抗生素组合似优于头孢他啶+丁胺卡那。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比较头孢他啶+丁胺卡那与头孢吡肟+丁胺卡那作为血液肿瘤感染经验性治疗的临床疗效,旨在得到更合适的抗生素组合。同时,对一些临床易感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其与头孢他啶或头孢吡肟+丁胺卡那治疗预后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择XX年1月~XX年12月我科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因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明确临床感染住院患者。患者接受头孢他啶+丁胺卡那或头孢吡肟+丁胺卡那作为初始经验性治疗。回顾性比较中,研究组与对照组按1∶1配比,共计80例患者接受头孢他啶+丁胺卡那,另80例患者接受头孢吡肟+丁胺卡那。入选标准临床体征:体温>℃,排除肿瘤等因素导致的发热;患者的感染、发热事件均接受头孢他啶+丁胺卡那或头孢吡肟+丁胺卡那作为经验性治疗;入选本研究前接受1次或1次以上化疗;均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其定义为中性粒细胞<×109/L;粒细胞缺乏症的定义为中性粒细胞<×109/L。方法治疗方法方案A或方案B作为经验性治疗,头孢他啶的剂量为4g/d,静脉点滴;头孢吡肟的剂量为4g/d,静脉点滴;丁胺卡那为/d,静脉点滴。见表1。资料收集收集全部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预后资料,包括年龄、基础疾病、肿瘤是否缓解、发生感染时粒细胞计数、细菌学资料、粒缺持续时间、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化疗天数、激素应用情况及感染预后情况。疗效判断标准临床疗效评价:改善,细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好转或完全消失;无改善:细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或恶化。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软件统计,比较接受方案A与方案B患者的临床预后,各种风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2结果002年1月~XX年12月符合入组条件的感染事件共160例次,男98例,女62例;年龄14~82岁,中位年龄46岁。其中急性白血病1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6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淋巴瘤17例,MDS-RAEBT例,多发性骨髓瘤10例,见表2。感染风险因素与预后关系对性别、年龄、肿瘤缓解情况、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粒缺发生、粒缺持续时间
头孢他啶与头孢吡肟作为血液肿瘤感染的经验治疗的回顾性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