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节奏、感情饱满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含义的深刻性。、贴切、丰富的语言。作者介绍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卞之琳,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集》、《鱼目集》、《十年诗草》等。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省南海县人。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等。聂鲁达,智利当代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创作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背景资料《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风雨吟》这首诗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1)订正字音墓畔(pàn)舵手(duò)漫漫(màn)检查预习舵手
3 短诗五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