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闲说:书之趣》安迪·葛鲁夫,这位1979年担任英特尔公司的总裁曾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句话流传很广,因为它说明了现代生活中的一种选择倾向,同时也蕴含着想要出人一头地是何等的不易。我想这句话中的偏执狂没有人会理解成精神病者,而生存也绝不等同于存活,它是一种高质量的,一种迎风破浪式的自由搏击。在社会竞争中,耸动拼挤者多如过江之鲫,力争上游却非易事,但是许多工作的要求总还是有规矩可以去把握,有路径可以去到达,就是汗水努力加上一些机遇。然而说到读书,能够读出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够最终洋洋洒洒于一家之言,我就觉得绝非易事了。因为这不象化学反应那样,把几种东西化和在一起保证得出一种什么新的物质,而读书这东西,常常有人读了一辈子书还是顽固不化、冥顽不灵,对什么事依然是人云亦云,毫无让人心神一振之言。有句话说:书山有径勤为路,学海无涯苦作舟。对这句话我倒是表面上膺服,但心中却总有些不以为然,现在少年作家又出如鳞次栉比,让人目不暇接,而许多老教授读了弄了一辈子书还是默默无闻,似乎就更验证了我的想法:读书更需要天分。心中有了这个先入为主的想法,于是乎便常常将书上,报纸上看到的某人孜孜学习的文字当作过眼烟云,看是看到了,却没什么份量,不足以动摇我的读书观。前几天看到了一本书,名字叫:《百人闲说:书之趣》,是从网上下载的免费书,只要一小半可读,等我把它浏览完毕,心中有关读书的各种念头又一起涌现出来。下面就那书上的文章抄录了几则:蔡元培《我的读书经验》: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也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为前车之鉴。初读书的时候,读的都是旧书,不外乎考据词章两类。我的嗜好,在考据方面,是偏于诂训及哲理的,对于典章名物,是不大耐烦的;在词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对于骈文及诗词,是不大热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并且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都没有读通。所以我曾经想编一部说文声系义证,又想编一本公羊春秋大义,都没有成书;所为文辞,不但骈文诗词,没有一首可存的,就是散文也太平凡了。到了四十岁以后我始学德文,后来又学法文,我都没有好好儿做那记生字练文法的苦工,而就是生吞活剥看书,所以至今不能写一篇合格的文章,做一回短期的演说。......我尝见胡适之先生有一个时期,出门时常常携一两本线装书,在舟车上或其他忙里偷闲时翻阅,见到有用的材料,就折角或以铅笔作记号。我想他回家后或者尚有摘抄的手续。我记得有一部笔记,说王渔洋读书时,遇有新隽的典故或词句,就用纸条抄出,贴在书斋壁上,时时览读,熟了就揭去,换上新得的,所以他记得很多。......朱自清《买书》:......在家乡中学的时候,家里每月给零用一元。大部分都报效了一家广益书局,取回些杂志及新书。那老板姓张,有点抽肩膀,老是捧着水烟袋;可是人好,我们不觉得他有市侩气。他肯给我们这班孩子记账。每到节下,我总欠他一元多。他催得并不怎么紧;向家里商量商量,先还个一元也就成了。......在毕业的那年,到琉璃厂华洋书庄去,看见新版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才十四元。可是十四元并不容易找。想来想去,只好硬了心肠将结婚时候父亲给做的一件紫毛(猫皮)水獭领大氅亲手拿着,走到后门一家当铺里去,说当十四元钱。柜上人似乎没有什么
百 人 闲 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