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0后”青年党员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纪念引言:思想是社会存在的真实渊源。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我国近三十年来的思想解放运动路径,是从上而下,逐层进行的,七十年代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发力自中央,九十年代初“三个有利于”是发力自地方,而今天的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的力量源泉,将会是在哪里?社会的进步与思想的进步,互为表里。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不仅仅是经济动物,更是政治人格。80后的一代青年人已经开始进入担纲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历史角色,这一代人,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具备引领中华民族发展潮流的知识和能力。而历史,也需要他们具备这样的知识和能力。政治人格的基础是独立思考能力,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现实的社会生存压力逼迫着我们去思考,“思进思变思发展”,精确概括了青年人思维现状,“创业创新创一流”,广泛总结了青年人的行动方向,而在这思维和行动之间,需要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这些宝贵的思想将经历社会讨论的洗礼,经受住考验的,将在各种社会资源的认同和帮助下转化为社会现实,炙热的思想冲动和冷酷的社会现实在可控的条件下连接起来,实现水乳交融,蒸腾而成的云雨,将温柔地滋润我们民族辽阔、美丽而又干渴的大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尝试建立这座意义重大的桥梁吧。正文:恩格斯在他那篇“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文章中曾经对我们面前的世界做过这样一个精彩的描述: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但是,这种观点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为了认识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的原因和结果等等方面来逐个地加以研究。相似的方法,也可以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个字简洁地予以表述,那就是“格物致知”。朱熹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朱熹又说:“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是穷得三两分,便未是格物,须是穷尽得十分,方是格物。”“格物,格,犹至也,如舜格于文祖之格,是至于文祖处。”“格”就是“至”、“尽”,即是“极至”、“穷尽”事物之理,理有十分,必须穷尽到十分,穷得三两分不行,五六分不行,八九分不行,只有穷尽到十分,才是尽。否则便不是格物,更不能致知。所以说,“格物”就是“极致”、“穷尽”万事万物。至于“致知”,朱熹的解释是:“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又说“知者,吾自有此知。此心虚明广大,无所不知,要当极其致耳。”“致知工夫,亦只是且据所已知者,玩索、推广将去。具于心者,本无不足也。”“致知”玩索,推极本心所占有的知识,使其无所不知。这就是朱熹对“格物致知”的权威解释,也是朱熹认识论的集中概括表述。把恩格斯与朱熹的话结合起来,就是:运动,是事物的基本性质,要认识事物,需要用极限的方式探求其内在本质。那么,运动的极限在哪里?在人心之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所谓物极必反,所以,我们尝试着以运动的对立面作为答案,即静止!所以,恩格斯说,为了认识事物的细节,我们不得不把他们孤立出来(格物)逐个地加以研究(致知)。这样认识世界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有其必然的局限性。继续引用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文章中的话语,可以很好地描述这种贡献及其局限: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十五世纪下半叶才开始,从这时起它就获得了日益迅速的进展。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作活的东西,而是看作死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这里,恩格斯实际上描述了始终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异化。即,静止本是我们用来理解事物的手段,但到后来,我们却把静止当成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忘却了
重塑信仰——建党90周年征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