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帘听政”“垂帘听政”是中国古代女性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脱颖而出的一种具体表现,为貌似乏味的历史添加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几千年以来,由于封建传统观念存在,女人抛头露面的机会很少,妇女们在与家庭之外的异性谈话时,碍于“男女授受不亲”,都是隔窗、隔幔、隔屏与来者对话。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皇太后,更要遵守这些特殊的“规定”。但听政就免不了要与臣下交谈、听取宣奏,向大臣下旨等,而隔着窗、幔、屏或由伺女传递对话很不方便,所以便有了垂帘,史家称为“临朝称制”,民间则说成“垂帘听政”。中国历史上,共有24位女中翘楚“垂帘听政”。中国最早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公元前306年,十七岁的秦昭王继位,其母宣太后以儿子年幼为名,开始了长达41年的摄政生涯,并由此揭开了后宫参政的先河。第二位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太后。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她在回答齐国的使者是曾经说下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是个能力极强的老太太,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说她的故事。其后,西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又成了一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惠帝去世后,吕雉就正式临朝代行天子之权,成为西汉真正的掌权者。为此,《史记》《汉书》等正史为她专门立了帝王资格的“本纪”。据《后汉书·皇后本纪》载,东汉时期,章帝窦后、和帝邓后、安帝阎后、顺帝梁后、桓帝窦后、灵帝何后六位女性,先后垂帘听政,史称“六后临朝。”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的白痴儿子司马衷继位,老婆贾皇后临朝摄政,由于她荒淫无度,在宫中蓄养“面首”,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强迫她饮下金屑酒而死。465年,北魏文成帝皇后冯太后在儿子献文帝继位时开始临朝,至孙子继位时再度执政,并帮助其孙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冯太后见识卓远,铁碗强权,在位期间使北魏达到了空前的强盛。515年,北魏宣武帝皇后胡太后效法先人,临朝称制,但她迷信佛教,生活糜烂,很快就把拓跋氏的基业拖入到风雨飘摇之中。664年,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临朝称制,26年后(690年),武则天成功突破这道帘幕,登临大宝,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的一个女皇帝。982年,北宋时期辽国年仅12岁的辽圣宗即位。母亲萧太后垂帘听政。萧太后萧燕燕是辽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在摄政期间,劝
“垂帘听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