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特例发展 内容摘要:经历了完善与辉煌、冷遇与劫难的西化霸权下的异化与错位发展,一个中国画自主发展的理路日渐清晰。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觉与科学发展声浪中应运而生的中国画学院现象昭示我们:作为中华优秀文化品牌、代表中国国家形象①的中国画只有实行特例发展,中国画学院这一创举的文化建设与科学发展的重要价值才会在全局意义上得以延伸。 关键词:错位发展中国画学院特例发展专业化人文通识教育 中国画在古代大体为自律发展,数千年守望着它的精神家园,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自成独特体系而辉煌璀璨。但近代以降,中国画便在西化霸权下错位发展。俞剑华指出:“……国画即吾民族最丰富之宝藏,最高尚之文化,且为世界所独具者也。国人醉心欧化蔑视国画,直视吾国如无画者久矣!”②由于醉心西化者把西方进化论史观奉为神圣教条,无视中国画本体发展规律,用西方科学主义及写实主义标准丈量中国画,导致价值判断严重失衡。 一、错位发展——“拉开距离”:百年反思的反思 20世纪最先对中国画发难的康有为认为:“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今宜取欧画写形之精,以补吾国之短。……”甚至应“以郎世宁为太祖”。③自引进西方美术学院,中国画便进入他律发展的境地。(见表1) 为推行西化,蔡元培礼聘反对中导师,在北大成立“画法研究会”。⑤(那不过是蔡氏的一个手段)他还排挤传统派的夏震武和辜鸿铭。⑥仅此,中国画在西化霸权下的边缘化处境已可想见。继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画“改造”、改名(称“水墨画”“彩墨画”);⑦“批黑画”“革毛笔的命”、山水画家被迫改画人物;⑧70年代的“打倒”自不待说;80年代的“穷途末路”、90年代的“打倒中锋”“笔墨等于零”……中国画不知经历多少劫难,它仅凭特有的文化再生力顽强走下来。 无疑,我国学院美术教育究竟是培养了一些人才的,但与要求相比极不相称。为什么至少近代画坛一些举足轻重的中国画家并非出自美术学院?⑨西方学院化这鞋子对中国画究竟合不合脚?仅从中西美术教育整体特征看:(见表2) 可见大相径庭!百年中国画竟是个“倒栽葱”的错位发展。我们却一直把中国画教育的西化大旗虔诚地扛到今天。或许错位发展可能带来错位的某种枝节的“小得”,但那毕竟是以对经典文化整体发展的“大成”根本的被解构、被自毁为代价的。而由此导致的文化建设中的价值无根性尤是后患无穷。经历了完善与辉煌、冷遇与劫难的西化霸权下的异化与错位发展,一个中国画自主发展的理路日渐清晰:(见表3) 潘天寿作为坚持中国画本体价值的大师、美术教育家,他提倡人格教育。50年代在国立艺专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中国画系,又将国画系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科进行教学。建立起包括文学、书法篆刻在内的较为完备的中国画教学体系。应该说,他着名的中西绘画发展要“拉开距离”的思想,已初步体现中国画自主发展的历史要求。 二、惯例发展——浮出水面:中国画学院现象 历史要求从形成到实现却经一番历史过程。当黄宾虹、潘天寿等深谙中国画本体价值的精英们试图扭转错位发展、争取自主发展之时,惯例发展的迷雾也伴随其中。若说错位发展属文化建设的方向性问题,而惯例发展也并不仅仅是方法策略问题。实质上它们都是以科学主义、欧洲中心主义及文化殖民主义为文化价值根源的。诚然,惯例发展也是以西化的错位发展为前提的,但惯例发展更以造型
《中国画的特例发展》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