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县教研室举办的集体备课活动,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上个学期我们中心校也要求“集体备课”,但我看是凑在一起备课,而不是集体备课,“各忙各的”“各备各课”,不像我们现在大家参与交流和发言,在集体讨论交流中相互沟通,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能及时将备课过程中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处理,不断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在互动中提高了工作效率。让不同的老师以不同的风格备同一堂课,从中我们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首先,我对林老师备的《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谈一些粗浅的的看法,《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如果是我的话,在板书课题时,故意漏掉“昆虫”两字,与学生交流,你的衣袋里一般会装什么东西?糖果、零食、小玩意、零钱等等,对于“昆虫”这些会爬、会跳、会飞的不安分的东西,的确很让人费解,于是学生的头脑里就存着疑问了。带着质疑,再跟着林老师的备课思路来学习这篇课文。 我在谈谈陈老师备的《金蝉脱壳》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状物类文章,陈老师首先让学生总览全文,整体感知。学生每拿到一篇文章,总有先睹为快的心理,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就要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学生先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因为先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个整体感知,有助于学生能迅速进入状态,融入文章,对文章重点部分内容的把握与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准确。陈老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大部分学生一下子就会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这样,学生轻松地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大概内容,抓住文章的大意。但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叙述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如何让学生反复默读感受那奇特动人的情景,陈老师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读”来感悟课文内容。如果在蝉脱壳的情景中,让学生找出一些关键词语“抽搐”、“裂开”、“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慢慢地活动”在禅尾脱壳的情景中找出“抖动”、“伸着”、“仰”、“扑”、“抓”、“抽”这些动词,并能试着模仿蝉儿的这些动作,学生可能理解更透彻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有效课堂教学。 整体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对课
集体备课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