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小议书法意象[技巧].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意象理论并非舶来品,而是地地道道的正宗国货。它从诞生那天起,就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理论,而较早较充分发挥意象理论的是书法艺术。因此,探讨书法意象的内涵及其特征,还有它的构思与传达,对于书法艺术这一本质特征的认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 意象理论起源,当推《周易》。“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这一古老而深刻的命题,不但是《周易》的核心理论,而且数千年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理论,成为我国历史阐述绘画、音乐、诗歌、书法等艺术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正是由于传统艺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核心,才形成了东方艺术理论体系及美学体系:把“表现”作为艺术的重要手段,强调艺术的抒情、写意、言志。在感情和理性的关系上,提倡“寓理于情”,“理在情中”,事物的规律通过感情的类型来表现。如音乐:“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乎心则荡乎者,音成于外而化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小子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吕氏春秋·音律篇》) 这里,音乐产生是“感乎心”而成音,是作者有所感有所托,才借音乐加以表现,因此,哲学者可以通过音乐的音调节律这一“象”把握作者寄寓于乐曲之中的精神世界,“知其志”“知其德”,从而达到知其人。音乐如此,绘画亦然:“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南朝宁炳《画山水序》)“伏闻古人云:画者,圣也、盖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挥纤豪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至于移神定质,轻墨落素,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 由于“万类由心”,故绘画可以表现有形客观物象世界,也能表现无形的主观精神世界。总之,“写载其状”,“随色类象”(东汉王延寿语),以达到“尽意”。“意象”一词,曾直接运用于诗歌。“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文心雕龙》)唐司空图也指示:“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诗品》)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结晶,是诗歌、音乐、绘画的集大成者,更能充分发挥意象理论。如:“欲书先散抱,任情恣性”。“默坐静思,随意所适”,“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东汉蔡邕《笔论》) 蔡邕强调的是情、性、意、象的统一,“任情”“随意”才能产生真正的书法意象,晋成公绥亦强调作书(指隶书)必须“应心陷手,心由意晓”,方能“垂象表式”,强调的仍是“意”和“象”合。 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书法意象理论一直跳不出“立象以尽意”的理论模式,关于“意”和“象”也未能作更深刻的探讨。大多停留在表层的阐述上。如唐张彦远:“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历代名画记》)释光:“书法犹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传。”(《佩文斋书画谱》卷六),更使书法意象神秘化。 宋代关于书法意象系的论述,增加了新的内涵。如“我书意造本无法。”(苏东坡《古苍舒醉墨堂》)这里“意”不再是孤立的意,象也不是独立的象,而是整体诞生于心源,是一次性内意象转化为外意象的统一体,从欣赏角度看也是如此:“予谓东坡书,学问文章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此所以他人莫能及耳。”(黄庭坚《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从黄山谷的描绘中,他是凭感觉和意念把握苏东坡书法的意象,而不是仅仅靠视觉所及。这一意象是表象和内在的精神合而为一,但在理论上,宋人仍未能再有更重大的突破。 正因如此,古代关于书法

小议书法意象[技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72510724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19-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