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拔河运动技巧拔河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如今,拔河已从民间游戏走向赛场,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竞技性的健身和比赛项目。拔河运动简单易行,参赛人数多,能体现团结拼搏、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拔河运动看似简单,其实也是大有学问的,掌握了其中技巧,个头小的能将个头高大的拉倒,年龄大的能让年轻人在自己面前失手。1 拔河运动的力学原理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分析,对于拔河的两个队,甲对乙施加了多大拉力,乙对甲也同时产生一样大小的拉力。可见,双方之间的拉力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因素。对拔河的两队进行受力分析就可以知道,只要所受的拉力小于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就不会被拉动。拉力是由绳子传递的,它是由手与绳子之间有滑动趋势时产生的静摩擦力。手与绳子之间的滑动趋势是由于人的身体要向后移动时产生的。而人的身体要向后移动就必须用脚蹬地,使鞋底与地面产生相对的滑动趋势,于是脚就受到了一个地面施加的静摩擦力。当人处于平衡状态时,绳上的拉力与鞋底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相等。另外,拔河比赛往往是多人的集体活动,所以拉力应是每一个队员拉力的合力。当甲乙两队队员手与绳子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以及臂力等均大于队员的鞋底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时,拔河比赛的胜负才取决于地面对人的摩擦力的大小。当甲乙两队队员对地的最大静摩擦力基本相同均大于两队之间的拉力时,起决定作用的应是人手和绳子之间的静摩擦力以及队员的忍耐力。人手和绳子之间静摩擦力总小于或等于人手和绳子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它与手握绳子的力有直接关系,即,握绳子的力越大摩擦因数越大,则最大静摩擦力也就越大。这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哪队手握绳子的力大,哪队的手就不容易打滑,哪队就会胜。如果手与绳子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也能满足要求,就要看运动员肌肉的耐力了。哪队的队员能够坚持的时间长哪队就可能取胜。2 握绳。一般以右手在前为宜,左右手握绳处要靠拢不要分开,双手手掌朝上,握紧时双手略绞绳。握绳的力量只要手不会滑动即可,用力过大容易疲劳,因此不必一开始就用力过大,做好姿势手自然就能握紧。为了防止手心出汗后打滑,可以在绳上或手上涂一些镁粉。 身体姿势。身面正向前与绳垂直,挺胸、两肩自然后张,两臂夹紧身体两侧,使握绳处接近身体中心位置,绳索便自然从身体右侧腰处通过。身体基本成一条直线倾斜。握绳与上身的基本姿势,不论进攻还是防守都应贯穿始末而不变。双脚的宽度除“头绳”和“锚人”外,以一脚之宽为宜。由于“头绳”和“尾绳”把握着一队的稳定,双脚略比其他队员宽些“,头绳”应比肩略宽一点为宜。“锚人”则应更宽。在拔河过程中只有下身需要运动,通过足部支撑点、膝关节、髋关节这三点的体轴运动发力进攻。此外不论是进攻还是被拉动时,双脚始终不应抬起,以摩擦移动为宜。 站位方法。每名队员站在绳的左边,前后的距离以互相不影响为宜,。一支队伍以“头绳”“中绳”“尾绳”最为关键。“头绳”相当于眼睛,感觉对方的变化,向教练传递信息及把握一队的稳定。“中绳”以协调性较好的队员担当。“锚人”是核心,掌控着一队的稳定,且可以用上背部力量,通常是由最重且肌肉发达的队员担任的重要角色。绳索从头到尾略向下倾斜“,一、二绳”较高“,七绳”是全队重心最低的人。通常“一二绳”的身高也较高“,六七绳”较矮。在比赛中队员之间的沟通协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发现前一
《竞技拔河运动技巧》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