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道论的创立(2)----上篇上编 唯道论与新道家 第一章 唯道论的创立 道是老子提出的哲学概念,老子的哲学理论都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过去几十年,哲学界长期争论老子的道是物质还是精神?老子哲学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其实老子的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是什么呢?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即宇宙本根。老子哲学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是什么呢?是“唯道是从”的唯道论。过去已有一些学者将老子哲学概括为唯道论,如许地山先生在《道教史》一书中称道家的理论为唯道论。①但这些学者对于什么是唯道论?未加以论证与展开。笔者在本文中将对先秦道论的兴起、老子唯道论的创立、唯道论的基本观点、唯道论的理论突破、唯道论的理论渊源等等,给予比较系统的论述。一、道的渊源 1、金文中的道 到目前为止,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道字。由于甲骨文并没有全部破译,所以我们现在还不能说甲骨文中没有道字。没有道字,那么在甲骨文中,道路的意思是怎么表达的呢?有人考证,道路用途字来表达。甲骨文中有途字,见于《殷虚书契前编》与《殷虚书契乙编》等。途有道途与屠杀两种意义,其中道途为本义,屠杀为引伸义。 金文中已确认有道字,而且不止一处。西周时的铜器上的铭文有道字,《貉子卣》上的道字,由行与首两个部件组成。《散盘》上的道字,由行、首、止三个部件组成。春秋战国时的器物铭文上也有道字,见于《曾伯 》、《侯马盟书》等。这两处金文道字的形体看上去与西周的相似,大概就是从西周金文道字沿袭下来的。金文中的道字,一般是道路的意思。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道的解释是:“从行从首,一达谓之道。”按一定方向去到达的就是道路。2、古文献中的道 “十三经”是中国先秦十三部儒家经典著作,包括《易经》、《诗经》《书经》《左传》《国语》等战国以前的古文献,是研究先秦文化的重要资料。在十三经中,道字为句首的有86处,道的含义多种多样。一是指道路。如《易经》:“履道坦坦。”《诗经》:“道阻且长”。二是指谈说。《国语·晋语九》:“道之以文,行之以顺。“三是指某种主张。《论语·宪问》:“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四是指伦理。如《礼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五指道义。如《谷梁传》:“道义不外公也。”六指治理。如《周礼》:“道国之政事。”七是指引导。《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②还有其他的含义,不一一举例。古文献上记录了一些隐士,如《论语》中讽刺、嘲笑孔子的长沮、桀溺、石门晨门、接舆等“楚狂”,又如被孔子称赞的蘧伯玉、虞仲、夷逸等“逸民”。这些隐士“以道抑尊”,“以德抗权”,属于早期道家,或与早期道家关系密切。这些人大多精通天道——天文天象之理,也精通人道——经邦治国之术,但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论语·微子》:“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些隐士以道为他们的政治理想,道是公道、道义的意思。老子也是隐士,《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隐君子也。”老子著《道德经》,其思想肯定受到过这些隐士的影响。③3、道:道路与行路 道有行路、运行的意思。《释名·释道》:“道,蹈也;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行路之谓道。《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段玉裁注说:“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也就是行路,引申为运行。现在研究道的学者,多将道的原始含义仅作为名词——“道路”理解。根据以上资料,道的原始含义还可以作动词来理解——行路或运行。“十三经”中以道路为句首的有四处:《礼记》:“道路不通”,又“道路男子由右”,《周礼》:“道路用旌节”,《左传:》:“道路无雍”。《国语》中有道、路连用多处。如《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周语中》:“道路若塞。”《晋语四》:“今子于了圉,道路之人也。”。④这里面有一些道是动词,即“蹈”“行”义。“道路以目”,即行路以目,或行道以目。 这里特别指出道的原始含义有名词与动词之分,是为了说明道在成为哲学概念以后,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思索它的涵义。如果我们仅仅把道作为名词理解,我们就只会问:是什么?如果我们还把道作为动词理解,那么就还会问一个问题:怎样运行?前者主要是一个静态宇宙观的问题,后者主要是一个动态宇宙观的问题。正是后面一个问题,是道家哲学始终不变的主题,也是中国哲学的特点。4、道路神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道教中,道就是神,道神合一。很少有学者注意到,道在春秋时期已具有神性,它是无人格的道路神。《礼记·曾子问》:“道而出。”孙希旦先生集释:“道,祭行道之神于录了古代祭道路神的仪式:“其礼,以菩棘柏为神主,对土为軷坛,厚
唯道论的创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