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正月花灯为何数明朝“闹”得最欢?俗话说,天上仙境,人间灯节。 灯节,即今日的元宵节,又叫上元节,一年中首个月圆之夜。灯节除了吃元宵,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观花灯啦,即所谓正月十五闹灯会。过去,灯节为皇家特别看重,会有皇家灯会,现在仍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民间习俗活动。 一般认为,灯节起于西汉。到了唐朝,赏灯活动逐渐兴盛了起来。唐朝诗人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中称,“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从中可见当年元宵灯会的盛况。宋朝的灯节更加热闹,还有猜灯谜活动,活动要持续5天。到明朝,灯节进入了最为兴盛的时期,时间延长到10天。到清朝,灯节减为3天,盛况稍衰,但灯会的节目内容愈加丰富。 在历朝帝王中,以明朝的朱姓皇帝对灯节最看重,嗜好灯会,自然中国古时的正月花灯也就数明朝闹得最欢了。史载,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应天(今南京)后,为庆贺当年的元宵节,他招徕天下富商,放灯10日。当时的南京城内盛搭彩楼,并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盏,一时蔚为大观。顺便说一下,600多年来,秦淮河畔的夫子庙灯会,一直欣欣向荣,热闹非凡。每年的夫子庙灯会都是南京的重头大戏,江南贡院前、古秦淮河边、文德来燕桥上,观灯的市民、游人如织,常常挤得水泄不通,需要大批警力来维持现场秩序,“家家走桥,人人看灯”,“今夜星光灿烂”,盛况与明时无异。当然与明朝的花灯相比,已有很大不同,所有灯都是“电灯”,照明已非燃蜡制固体物了。 图:正月的夫子庙“灯会”为南京第一景观(2007年)图:正月的夫子庙“灯会”为南京第一景观(2006年)图:正月的夫子庙“灯会”为南京第一景观(2005年)图:正月的夫子庙“灯会”为南京第一景观(2004年)图:正月的夫子庙“灯会”为南京第一景观(2003年)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北京东华门辟两里长的灯市,从正月初八起,至十五达到高潮,十七日结束,每晚花灯、烟火照耀通宵,鼓乐杂耍喧闹达旦。《明会典》记载: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诏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起给百官赐假十日,以度佳节。《帝城景物略》记述明朝京师从正月八日至十八日,东华门外有“灯市”,“贵贱相还,贫富相易贸,人物齐矣。妇人着白绫衫队而宵行。……富者灯四夕,贫者灯一夕,又甚贫者无灯。” 在灯节期间,从早到晚都是“市”,从夕到明都是“灯”。灯市里,有从各地来的商贾,有古今中外的珍异,有三代八朝的古董,有各阶层人物的用器。衢三行,市四列,所谓以九市开场。市里挤满着人,连身子都不能旋转。据《灯市,金瓶梅词话风俗考之一》(作者阿英)一文记述,“市楼,大都是南北朝向,到夜晚,每家挤满着看灯的人。其间,特别在门前挂上帘幕的,那里面的人,一定是勋家、戚家、宦家、豪家的眷属。一到晚,就张灯奏乐”,“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并扎彩排楼。” 关于明朝的灯市,明人田汝成所作的《熙朝乐事》中记载,“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前后张灯五夜”,“在腊后春前······灯市,出售各色花灯。”用灯火辉煌来概括明朝灯市盛况是非常妥贴的。明人张岱《陶庵梦忆》记述:“灯不专在架,亦不专在蹬道,沿山袭谷,枝头树杪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游,倾数斛萤火于山谷间,团结方开,倚草附木,迷迷不去者……山无不灯,灯无不席,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
古时正月花灯为何数正月花灯明朝“闹”得最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