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缘起帕奥禅师讲缅译英:BhikkhuDhammasubho&others(净法比丘等)英译中:BhikkhuShiKaiHong(释开弘比丘) 在这阶段,色法已经以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及食生色的方式观察。关于业生色,产生业生色之业于甚幺时候发生呢?《无碍解道》第五○页说:Purimakammabhavasmimmohoavijja,ayuhanasavkhara,nikantitanha,upagamanamupadanam,cetanabhavo;aya.「于以前的业有的痴为无明,努力为行,欲求为爱,接近为取,思为有,这些于以前的业有的五法是今生结生的诸缘。」Pts,,52;VM,579;簡﹙簡體《清淨道論》﹚,540;繁﹙繁體《清淨道論》﹚,,诠释purimakammabhavasmim「于以前的业有」为purimakammabhave,iattho「关于『以前的业有』,意思应作『过去生业有』」。 因此,依《无碍解道》,缘于过去生的无明、爱、取、行及业,结生识于今生生起。能产生结生识五蕴之诸缘——无明、爱、取、行及业,尤其是人类的,于甚幺时候生起呢?准确地说为「过去生」﹙atita-jati﹚。现在的名色是由于现在的无明、爱、取、行及业所产生的吗?不!这些原因在过去生生起。它们是过去五蕴的一部分。因此,如果禅修者不观察过去的五蕴,他能够观察到属于过去五蕴一部分的无明、爱、取、行及业吗? 反过来说,如果禅修者能够观察过去生的无明、爱、取、行及业,由于它们是过去五蕴的一部分,它们摄入于过去五蕴。禅修者被指示观察现在果是由过去因而生起;未来果由现在因;较远的未来果由较近的未来因而生起的关系。ayadhammaca.「过去只有缘及缘生法,未来与现在也只有缘及缘生法」。禅修者被指示观察三世,即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观察过去,只有因与果;如果观察现在,只有因与果;如果观察未来,也只有因与果。 因此,为了能够了解属于过去五蕴一部分的诸过去因,禅修者必须观察过去的五蕴。同样的,为了能够了解属于未来五蕴一部分的诸未来因,禅修者必须观察未来的五蕴。如果禅修者欲观察较近的过去果,即由较远的过去诸因所产生的五蕴,他必须观察过去的五蕴。如果他想观察未来果,即由诸现在因所产生的未来五蕴,那幺他必须观察未来的五蕴。进一步,如昨晚的开示,第七章LightofWisdom,Chapter7,DiscerningMentalFactors–NamaDhamma所说,禅修者应如何依《中部后五十经注》(mentary)及BhadekaratthaSutta修习以去除对五蕴的见与爱呢?有说到人被见与爱所征服,是由于他没有毗婆舍那智。人不被见与爱所征服,是由于他生起了对五蕴的毗婆舍那智。Vipassanayabhavenatanhaditthihinakaddhiyati.「透过毗婆舍那的修习而不被爱见牵去」。因为毗婆舍那智生起,人不被见与爱牵去。因此,为了不生起对现在五蕴的见与爱,人必须精进尝试获得现在五蕴的毗婆舍那智。如果他不想生起对过去五蕴的见与爱,他应该做甚幺?他应该于过去五蕴修毗婆舍那。如果他不想生起对未来五蕴的见与爱,他应该于未来五蕴修毗婆舍那。 佛陀在《大缘经》(MahanidanaSutta)中说:a--jatamubja-babbaja-bhutaapayajduggatijvinipatajsamsarajnati-vattati.「阿难!此缘起法甚深,有甚深相。阿难!因不随觉、不通达此法,有情,如丝镂缠结;如织巢鸟的巢;如文邪草;如灯心草;故不能出离恶生、恶趣、地狱及轮回」頁:,:2。佛说这一经,因为有一天下午,阿难尊者来请教佛陀。为甚幺阿难尊者来问缘起法呢?因为那一天中午,阿难尊者以四种方式对缘起修毗婆舍那:顺观。观察缘于无明故行生起,缘于行故识生起,………..逆观。与上相反。从中间至开端。从中间至末端。这样,缘起在他的内观变得非常清楚。 为了要聆听好的开示,阿难尊者来到佛前,请教缘起法。以这样的目的,阿难尊者白佛言:「佛陀!虽然说缘起甚深,但是以我的智能,却觉得很容易、清楚。」佛告阿难尊者:「不应这幺说,不应这幺说。」于是佛陀教示如上所引之法,即:「有情由于不能随觉(anubodha)及通达(pativedha)缘起法,而被卷入轮回,如丝缕缠结;如织巢鸟的巢;如文邪草(mubja);如灯心草(pabbaja)(这两种草,可编织而作为擦脚布用,用久之后,即成为破烂
帕奥禅师-观察缘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