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精神哲学》读书报告拿到《儿童精神哲学》这本书,就看到这样一段话:儿童不只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还诗意地鱼游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儿童的游戏∕儿童的梦想∕儿童的艺术∕儿童的思想∕儿童的全部生活∕都是史诗∕都是描绘生命历史∕描绘精神历史的诗篇。读完这本书,才发现这样的赞美,甚至更优美的词汇与句子用在儿童身上也不为过。我们总认为我们成人是聪明的、是理性的、是强壮有力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在逐渐失去爱,天真,单纯,神圣以至创造力和想象力。正如书中所言,一个人到达人生智慧和真趣的极致,便是“复归婴孩”,有一颗真纯朴素的童心。读完整本书,最大的感受便是:要尊重儿童。传统上我们对儿童有太多错误的认识,在我们眼中儿童只能是乞求成人爱怜的宠物或附庸。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对待。时至今日,这种不把儿童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待的现象比比皆是。作为一个教育者或者未来的教育者而言,可以说我们对儿童的一些观念认识也不尽正确。走进儿童的生活,去认识儿童生动多彩的精神世界,只能从我们自己做起,通过自己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再以微薄力量去影响他人,从而使每个儿童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而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意义便在于纠正了自己对儿童的一些认识。 首先,提到哲学,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哲学这个抽象的概念,于我们而言都晦涩难懂,更不会相信儿童会有自己的哲学。然而书中揭示,哲学不仅存在社会历史的运动之中,也存在于人类个体的生命运动里。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我们不能把“爱智慧”活动的结果“智慧”当成哲学。作为一个人,如果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去适应这个世界,就必须用思维积极地把握这个世界,而用思维把握这个世界的活动本身就是本义的哲学。而儿童自出生就对周围这个世界或自我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这就是儿童的哲学。求知是人类的天性,所以儿童的哲学也是儿童的一种天性,这种早期的哲学冲动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研究儿童的哲学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进而关心儿童的精神生活。在我看来,儿童的哲学,儿童对一切事物的好奇与探索是更值得我们去关注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现象、问题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因而被我们忽视,也许就在我们的忽视中又错失了一些有意义的新发现。试想如果牛顿也像常人一样对苹果落地见怪不怪,那么万有引力定律不知要待何时才会被发现。科学研究需要类似于儿童的探索精神,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保持童心,也许更多的惊喜会不期而至。另外,这本书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个体与类精神发生的一致性。儿童的成长是对种系发生浓缩的、扬弃的重演。生物学上已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了个体发生与类的发生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我们认识个体精神发生与类精神发生的关系也有重要意义。许多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如黑格尔、马克思、泰勒、佛洛依德、皮亚杰等,最后殊途同归,都很赞同并重视个体与类精神发生之间的一致性。因而有人大胆的断言:人类原始遗产,不仅包括禀性,还包括观念内容以及前辈经验的记忆痕迹。也就是说精神现象经过数代传递,可以积淀、压缩为生物层面的种族记忆,而生物层面的种族记忆,又可以上浮转换为个人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内容。生物发生与精神发生相互交织,相互融合,这在儿童身上显而易见,因而儿童的肉身具有精神性(文化性)。这也是人的身体与动物身体的根本区别所在。反应在教
逯丽丽--儿童精神哲学读书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