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字画鉴赏沈周《庐山高图》庐山又称匡山或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相传我国周朝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筑草庐隐居而得名,向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苏轼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之句,为庐山之审美价值留下了令人遐想的无限空间。此幅《庐山高图》是著名的画家沈周众多山水画中一幅佳作,以北方画风特有的遒劲、浑厚之气,表现南方山水秀美、凄迷之韵,使南北画风有机融合,又各尽其妙。这一绘画风格的形成不仅在于其“师古能化,自出机杼”,还与其人品、阅历及修养的历练有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幅《庐山高图》堪称沈周经典之作,作于41岁,也是他转型时期的代表作。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不应科举,长期以事绘画和诗文创作。擅山水,初得父沈叵吉、伯父沈贞吉指授。笔墨坚实豪放,形成沉着浑厚的风貌。亦作细笔,于谨密中仍具浑成之势,人称“细沈”。兼工花卉、鸟兽,擅用重墨浅色,别有风韵。也画人物,名重当时。《庐山高图》描绘崇山峻岭,烟云弥漫,瀑布高悬而下,一泻千里,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庐山的秀丽景色。层层高叠,近似王蒙的笔法、布局,作危峰列岫,长松巨木,起伏轩昂,雄伟瑰丽。近处一人迎飞瀑远眺,比例虽小,却起着点题的作用。由于作者极善于虚、实和黑、白的均衡处理,故画面虽饱满却不觉得挤迫窒息。画面上水的空灵、云的浮动,再加上直泄潭底的飞瀑,使密实的构图里有了生动的气韵。整幅画笔墨显得坚实浑厚,景物郁茂,气势宏大,虽笔法师王蒙,但更显清新空灵,融“崇高”的人格理想与壮丽的大自然为一体,也揭示了画家的胸襟。此幅画于成化丁亥(1467),取法为宋、元文人画传统,故精力专注,特为杰出。画中山石林木笔法全仿王蒙,益以本身功力,更觉浑朴雄健。,几无空处,山石融合了王蒙的解索皴与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层层皴染,再施以浓墨逐层醒破。笔法稳健细谨,不恣意逞任,用墨浓淡相间,於满幅布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觉实中有虚。而画悬泉百丈直泻冲下,涧水轻柔,云光山色极为精采。沈周与齐名的另一位画家唐寅,都曾以庐山作为审美载体,却表现出不同的意味。沈周用
中国好字画鉴赏沈周《庐山高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