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之更形象,更生动、更富于诗性。抽象的变成具体中国文论与天地相通、与万物共感,这是非常
的,呆板的变成富于灵性的。在中国人看来,文学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当下的文学批评和研
不是抽象玄虚之学,而是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滋究应很好地继承这一文学的优良传统,更多地关注
有味、有气有温的,是可看、可听、可闻、可尝、可触、现实民生,感悟天地万物。
可摸的灵性物。
参考文献
:商务印书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论的诗性言说批评理论之中,成为文论范畴的原生点,繁衍出若
干概念术语,哲学范畴的形象性在文论之中被沿用
褚燕并无限地放大开去。另一方面,文论范畴在其自身
的发展中,这种“象在其中”的范畴概念构建方式,
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湖北湖汉
因为与文学自身规律的切合,以及诗性和人本精神
的浸注,亦成为文论范畴系统的主要特点并在文论
国传统文论的诗性言说,可以归纳为“以诗言
批评之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如“波澜”、“兴象”、“冷
诗”——以诗的语言、诗的思维、诗的情感来讨论文
热”、“情采”、“文质”等文论范畴,究其原初内涵,都
学对象。在具体的文论话语中,则主要体现为文论
包含有现实经验性的描绘,或是对象之外形,或是
范畴的经验性,以及言说话语的文学性。
某方面的属性,其中心皆是人类主体的感知体验。
传统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特征将人与文紧密相
中国古代文论言说者在进行文学研究时,采取联,形成了文学批评中深厚的人文底蕴。
的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在思考过程中,文论与西方概念体系只以抽象概念为唯一合法工
家主动地去逼近、渗透思维对象,以身人其中的方具不同,中国人相信目击道存,在现象中蕴含着无
式进行感受然后取象以类之。这一方式与艺术创上的真理。虽然说道无处不在,但在大多数人看来
造是相近的,故而许多文论概念、范畴本身具有艺还是有区别的。理学家格物至知,格竹子,甚至格
术化的诗性倾向,耐人咀嚼寻味。自己的脚趾头,但很少有人去格一块砖头,格一座
古代文论很少那种纯抽象的、很难在现实经验楼房。但凡感官经验之上具有生命性、流动变易性
世界中找到对应物的范畴。或者说,文论家在设立的对象,最容易为范畴构造所采用;而人造之物,僵
概念范畴时,尽可能地使用那些形象性的词汇。这死不变之物,则一般不会成为传统文论家思考的工
是中国古代思想者的共同倾向。他们不喜欢纯理具。所以“象在其中”的文论范畴,最常见的就是以
论的游戏,那些缺血少肉的术语不近人情,又缺少人为核心的自然之象。
生命力的融注,不能激发想象和联想,即使曾经创“人之象”在文论范畴的具象性特征中颇具代
造使用,也会被弃之不顾。所以与老庄和儒家著作表性。“骨、筋、脉、肉、皮”,也即中医之“五体”,是
强大的生命力相比,《墨经》中那些概括式的话语, 构成整个人身形体的重要组织。这“五体”都进人
颇不合中国人的胃口;而先秦的刑名之辩,太史公了传统诗学的隐喻系统,有的还成为非常重要的核
评之日:“专决于名而失人情”。对于普通人来说, 心范畴。如:风骨、形神、筋骨、主脑、诗眼、气骨、格
除了“白马非马”这
中国文论的诗性言说.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