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理性又智慧的老师——读陈宇《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刘运志读陈宇老师的《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有一种亲切感,因为里面没有豪言壮语,甚少虚情假意,充满了真诚和坦荡,他在书中承认自己的无能和教育的局限,我就喜欢这种务实的态度,因为一个人在意识到己所不能的时刻,同时也是发现自己所能时刻,而这正是进步的开始。所以,这本书给我的不是技巧不是方法,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可谓“於我心有戚戚焉”。让教育回归真实,回归本分,才是教育的真正开始。教育既不是神圣威严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所以,披着神圣外衣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开始的,而不是从一个个看似神圣的口号开始的。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就既不会豪情万丈,也不会灰心丧气。比如,学生在社会上表现不好,别人会很生气的质问:学校和老师怎么教育的!而一旦孩子取得了好成绩或考上了好学校,人家会说:看人家孩子真厉害,人家父母真是生了个好孩子!这时有谁会说:看看人家孩子真厉害,学校和老师怎么教育的!这就是现实,我们没必要愤愤不平,面对现实,做好自己的事就好。理性地看待教育,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工作。教育孩子不仅仅需要爱,不仅仅需要技巧,而是更需要智慧,更需要对人性的把握。爱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一种口号,没有能力是爱不好的,甚至是不会爱的。实际上,有一种很有意思的怪现象,现实中越是缺什么,就越是吆喝什么。在荧屏上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我爱你”的是越来越高的离婚率。同样,各种媒体上貌似关心学生的呼声很高,但是细读你就会发现,他们的论调惊人的一致:学生的问题就是学校的问题,好像学生就只是生活在学校这个真空里,从来不与家庭、社会接触一样!有人说:爱整个人类容易,爱一个人很难。确实是。而我们,面对的就是这一个个具体真实、有血有肉的学生!陈老师书中给我震撼最大的就是排位这件“小”事,里面确实不仅富有智慧,而且更有对学生心理的分析;不仅有对学生积极性的尊重,更有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再说一件需要智慧,需要人性才能做好的事,让爱成为名副其实的爱,而不是一种变相的深深伤害:那就是给特困生捐款。捐助的一般形式是:大张旗鼓的开会,在会上领导讲话,号召同学们节约每一分零花钱献爱心来帮助特困的同学,然后宣读特困学生的名单,一一上台领取捐助款。比较大的会还会有记者拍照、录像,把这件事作为新闻搬上报纸或者电视。可能会后还有一个受资助学生的座谈会,面对受捐助者的泪水,我们的捐助者大都或多或少的以施恩的姿态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却很少去体会一下,受捐助者此时的感想如何。可以这样说,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贫穷都是一种耻辱、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那么,让这些特困生在大庭广众之中、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捐助,不就相当于向同学们宣告“我是特困生,我需要帮助(可怜)!”你说,他们的感想会如何!他们的自尊、他们做人的尊严何在!人们只关注对贫困生的物质帮助,却忽视了“精神扶贫”。在社会各界的呵护之下,一些学生逐渐对人们的帮助产生依赖,只知道向社会索取,却从未想过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有甚者,拿着学校给的补助费肆意挥霍,反正没有了可以再要的。时间一久,有些人就会觉得有利可图,养成一种不劳而获的心理,拿到捐助后,不是一种感激,而是一种占了便宜之后的窃喜。这也大概就是有一部分特困生在接受捐助后,在学习与做人上不但毫无起色,反而越来越恶劣的原因吧。他们的
做个理性又智慧的老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