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汉铁路借款合同.doc粤汉铁路借款合同篇一:京汉线京汉线京汉线原名芦汉铁路,,位于河北、河南、湖北三省中部。自北京起西南行,过芦沟桥,经琢州、高碑店到保定,过定州、新乐至正定;然后,南渡溥沱河,经石家庄,过邢台,趋邯郸,在磁县进入河南省。接着,由安阳南行,经汤阴、卫河,颖河,经卫辉、新乡西南渡黄河,过黄河后到达郑州。然后,经新郑渡泊河,经许昌、临颖渡颖河,经郾城过沙河。过河后,经西平,过遂平,趋确山,在长台关渡淮河。接着,经信阳,越过河南湖北两省交界的大别山脉鸡公山后,进入湖北省。最后,经广水,过花园,趋滠口,直抵长江北岸的汉口玉带门,。一、修建经过该线是纵贯我国中部的交通大动脉。1880年12月3日(光绪六年十一月二日),刘铭传建议清政府修建铁路,以图自强。他建议以北京为中心,修建南北四条干线,该线为其中之一。1888年12月8日(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六日),总理海军衙门奏请的将津沽铁路延展至通州的计划得到了批准,但遭到了廷臣奎润与九卿讲官等23人的坚决反对,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其间,粤督张之洞提出的缓办津通,改建芦汉的主张引起了清廷的重视,得到了批准。同年8月27日,李鸿章、张之洞会同总理海军衙门开始筹办,定名为芦汉铁路。12月7日,清廷又命户部自1890年起每年筹拨白银200万两,作为修建芦汉铁路的专款。可是,芦汉铁路虽然决定修建,实际上并未动工。1890年4月,清廷又决定将原拨芦汉铁路的专款改拨关东铁路,作为修建关东铁路的经费。甲午战争以后,张之洞取代了李鸿章,成为主持铁路大计的重臣。1895年7月19日,清廷颁发自强之诏,并让疆臣筹议修铁路,造机器,开各矿等问题。这时,张之洞重提旧事,力主修建芦汉铁路。同年12月7日,清廷决定芦汉铁路集股干万两以上,准设公司承办。上谕颁布后,许应锵、刘鹦、吕庆麟、方培直等人跃跃欲试,极力呈请。1896年4月24日,清廷批准了他们的呈请,并派王文韶和张之洞进行审查,不准洋商入股。审查结果,吕庆麟是开饭庄的,其背后的财东是洋商韦立森;刘仅有履祥洋行的凭单,连殷实的洋股也不可靠;方培鑫虽表示先缴300万两现款,并出具麦利加洋行的凭单,但经查明,其财东也是韦立森。只有许应锵有些办法,其兄许应睽在南洋的侨商中颇有声望,可以招股。可是,这些侨商对耗资大、获利迟的铁路投资,兴趣不大,特别是对芦汉铁路不愿投资。因此’,招商股毫无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王文韶、张之洞十同年9月2日又会奏设立铁路总公司,并举荐盛宣怀为督办。9月15日,盛宣怀奉命进京。10月2日,总理衙门接受盛宣怀的设立铁路总公司,招商股、借官款、借洋款,以及由铁路总公司兼办苏沪粤汉等地铁路的主张,并上报朝廷。10月20日,盛宣怀获得了四品京堂候补督办铁路总公司。于是,盛宣怀即赴芦沟桥一带勘察,筹备开办芦沟桥至保定的工程。,盛宣怀离京南返。1897年1月6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上海成立。之后,又在北京设立芦汉铁路公司,聘金达为工程师,主持修建芦保段。铁路总公司虽然成立,但经费一直十分困难。招商股一筹莫展,借官款也难保证,只有依赖于洋款。这一点,洋商是看得很清楚的,因此都纷纷进行钻营,希望能承担这笔巨额借款。其中,比商除由公使向总理衙门推荐外,一直在走张之洞的门路;盛宣怀则注重美商。此外,还有税务司德璀琳(CustavDetring)主张仿海关总税务司制度,借英、法、德款一亿两。但是,由于美商条件苛刻,英商又牵涉粤汉铁路问题,均未达成协议。于是,比商乘隙而入。1897年1月20日,比商正式表示愿借400万英镑。盛宣怀遂抓住比商。同年5月2'7日,盛宣怀与马西(Masy)海沙地(Rizzardi)在武昌订立芦汉铁路借款草合同i7款。主要内容是:借比银行工厂合股公司450万镑,年息4厘,9扣实付,期限30年,国家批准,以路作押,5年完工等。另外,购办外料给佣金5厘(芦保段不在内)。这是第一次签订的草合同。不料,草合同签订后,比公司派德福尼(Dufouny)乘来华签订正式合同之机,借日国债息重,使比人在欧洲市场售票困难,挑剔草合同,坚索经手行用5毫,并要求另订续合同。比人的反悔,使借款谈判处于僵局。这时,一各国闻知比公司反悔,又纷纷前来营求。英商愿按这个合同不涉及粤汉铁路,美商愿借巨款合建粤汉和芦汉两铁路。但是,李鸿章、张之洞都不同意这样做,深恐一旦毁约改借他国,如果枝节横生,将会更加棘手。于是,盛宣怀只有尽力与比商磋磨,允加4毫佣厘,连原有利息,成为4厘1毫,双方另订续合同。7月27日,双方就正、续合同签字。这是第二次签订的草合同。第二次草合同签订后,比工程师海沙地遂进行勘路。芦汉铁路的路线除芦沟桥全保定段已经金达勘定开工外,保定以南有两条比较线:一条由信阳越武胜关至汉口;另一条由襄阳沿汉水至汉口
粤汉铁路借款合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