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相会,送到火葬场,全部烧成灰,你一堆,我一堆,谁也不认识谁,全部送到农村做化肥。宋辽金夏教育史之两宋教育思想及其流派发布时间:2009-6-6阅读次数:83字体大小:【小】【中】【大】两宋教育思想及其流派两宋是教育思想十分丰富、活跃、多变的时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们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当时和其后历朝的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其思想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远非汉唐诸儒所能比拟,实际开创了继先秦以来中国教育理论界最为隆盛的局面。两宋教育领域的思想争鸣,大体围绕着三个主题:功利与义理之争,经义与诗赋之争,学校与科举之争。此外,对于官学体制的设置及其功能的理解,也是诸说纷呈,莫衷一是。宋代教育家的思想见解,多验证于自身的教育实践,且与理学思潮的萌生、兴盛密切相关。争鸣的各方至北宋中期,渐分程、王门户;进入南宋,程、王之争尚未平息,理学内部再起门户,形成朱、陆之争,朱、陆与永康、永嘉学派的陈亮、叶适之争,朱学与胡宏的湖湘学派之争,等等。诸多学派分化合流,往来辨难,将南宋教育思想界的争鸣推向了高潮,并使得哲学、政治理论研究的成果充分溶入了社会教育的领域。(一)胡瑗与苏湖教法胡瑗(993-1059年)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人,是北宋著名的教育家,他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是三先生中教育成就最为卓著、影响最为深远的学者。胡瑗早年诵习儒家经典,后赴齐东与孙复、石介结为师友,共研学问,十年苦读,归来后在苏州创办私学,聚徒讲学。因其学识渊博,教学有法,人品端正,深得知州范仲淹赏识。景祐二年(1035年),苏州郡学创建,被聘为教授。次年,被范仲淹以布衣荐入朝廷,参定古乐钟律,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丁父忧辞职服丧。庆历二年(1042年),湖州知州滕宗谅创建湖州州学,胡瑗出任州学教授。由于胡瑗在苏湖执教20余年,教学成果显著,并在教学方法、内容及办学体制、课业章程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模式,庆历四年(1044年)朝廷下诏州县立学、在京师创建太学的同时,诏取胡瑗的苏湖教法立为太学法度。从此,胡瑗的办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得以在全国范围推广。皇祐末年,胡瑗被召为,直至嘉祐四年(1059年)因病致仕。胡瑗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在苏湖和太学执教达30余年,弟子多达1700余人,为北宋王朝培养了一大批博古通今、明体达用的学者和统治人材。当时的礼部贡举,每榜所取士,其弟子常居十之四五。他所倡导的明体达用之学,也深得有识之士的赞赏,其弟子刘彝盛称师门:今学者明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宋史?胡瑗传》则认为:自文中子以后,能立师道成就人材者,,都普遍称赞胡瑗的教育成就。欧阳修亲撰《胡先生墓表》,评价胡瑗法严而信,道久而尊,是景佑、明道以来学徒最盛、教学之法最备的学者人师。著名学者王安石、程颐、蔡襄等人都或赋诗、撰志、或为传记,,逝世后,国子监为其立祠奉祀,直至绍圣初年,明代嘉靖九年(1531年),又从祀孔庙,,是胡瑗教育思想及其成就的集中体现。明体达用是苏湖教法的宗旨。自唐代以来,科举以诗赋取士,崇尚声律浮华之词,学校教育也以此为主要内容,忽略了圣人之道及修己治人的经旨和伦理之学,从而使士学风气日趋浮薄。胡瑗倡导的明体达用之学,正是为了改造这种旧学习气,开创新的学风。所谓明体就是要阐明包括君臣父子、仁义礼乐等纲常伦理在内的圣人之道;所谓达用,就是将圣人之道,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宋元学案?定定学案》)。一句话,教育的宗旨就是要阐明六经的原理,并将这种原理推广应用到治国安民的实践中去。分斋教学是苏湖教法的核心内容。所谓分斋教学,是将学校分为经义斋和治事斋(又称治道斋)。经义斋选择具备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条件的学生,修和道德修养的高级治国人材。治事斋分为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选欲明治道的学生就读其中,学生可各治一事,兼习一事,以培养具有治道方面的一技之长或几种专长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材。分斋教学的制度,被北宋太学三舍法的分斋制和其后历朝学校的分斋制所取鉴,并在以下两个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其一,分斋教学具有现代文理分科教学的因素,治事专治一事、兼治一事的教学方式,也具有现代主、副科制度的因素,这对于改进和提高教学量及学生课业的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其二,分斋教学直接继承和深化了中国先秦时代六艺设教的优良传统,改变了宋初学校专以诗赋或儒经设教的单一状态,并确认了自然科学技术在学校课程中的合法地位。苏湖教法的精华还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之中。这些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
两宋参考资料教育思想及其流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