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环”“三步”教学模式中关于“提出问题”的几点体会“六环”“三步”这一教学模式是在“以为问题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这一理念下提出的。解决问题又是核心所在,而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直接决定了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因此在运用“六环”“三步”这一教学模式时,“提出问题”变得尤其重要,决不可小视。众所周知“提出问题”是前提,只有有效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无论是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或是学生能过预习、看教材产生的问题都过于直白,问点显露,问题明确,不经深入思考很容易回答。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要经过潜心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倾注一定的心血,且不断追求创新,只有这样,提出的问题,才能问法新颖,富有情趣,从而学生所喜乐答。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体会。变直为曲直,就是直接发问,它的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曲,就是曲问,就是不从正面发问,而是绕道迂回,问在此意在彼。曲问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饶有情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从而调动学生回答回题的积极性。比如,在讲《将相和》“完壁归赵”这部分内容时,我在学生出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整合出这样的一个曲问:“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吓唬吓唬秦王?为什么?”这样,不但答案不能直接从课本中找到,而且问题也包孕着多种诱答的因素。它需要学生围绕是真撞还是假撞进行多向的思考。这样的曲问,不仅可以拓展水灾的思维空间,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力度。同样的问点,比“蔺相如是采用什么办法智胜秦王,实现完璧归赵的?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直问效果要好得多。化顺为逆顺,就是顺问。学生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只需顺藤摸瓜。顺问的最大不足在于思维的价值不大,而且多次的顺向提问,学生的思维还会出现暂时性抑制。逆,就是逆问。它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比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整理问题时,不选顺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而是预设了逆问:“假如诸葛亮借箭不成功,有可能产生几种情况?现在借箭成功,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进行逆向思维,从而加深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学生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借箭天气的选择来看,如果第三天没有雾,或者雾不大,借箭计划将会落空。可第三天果然“大雾漫天,江上连对面都看不清”,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真是“神机妙算”。第二,诸葛亮洞悉鲁肃、周瑜、曹操的心理特点。假如鲁肃把诸葛亮嘱托的借二十只船的事如实告诉周瑜,周瑜一定会设法阻挠。而鲁肃“果然不提借船的事”,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信守诺言。假如周瑜在这三天中亲自观察诸葛亮的活动情况,并根据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诸葛亮也无法实现草船借箭的计划,而现在周瑜并没有这样做,说明诸葛亮对周瑜狂妄自大的个性特点了如指掌。假如曹操听到鼓声不放箭,而是亲自带兵出来,则诸葛亮不但借箭不成,而且完全有可能成为俘虏,而曹操也没有这样办,只是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
六环三步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