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人生[关键字]徐志摩康桥转折点梦醒康桥康桥情结中国人大多知道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大多读过他描写康桥的诗文,康桥自然之美的影像是徐志摩建立的,对康桥人文之美的向慕是诗人挑起的。康桥,在徐志摩的彩笔丽藻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灿烂的华章;康桥,在徐志摩的浓情醉意里款款走入中凡的“康桥”因为徐志摩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成了永久的彩虹,徐志摩也因为普通的“康桥”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了不可动摇的地位。然而康桥何以能打开徐志摩的灵窍?何以能激发出徐志摩山洪暴发般的才情?何以展开他别样的人生呢?寻梦钟情已千年,相遇自有是缘。一如禅诗所说:“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康桥,因为有了徐志摩,而成就了它的灵性,径自走入中国文学的殿堂;而徐志摩,因为有了康桥,找到了他精神的皈依与寄托。1918年,徐志摩赴美留学。然而,在美国这块被神化的共和国土地上,他看到的却是“文明的堕落”,“实利主义的重量完全压倒人的灵性的表现”。美式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丰裕的物质文明里,并没有适合他“胃口”的东西。他曾经说,“如果我到美国的时候是一个不含糊的草包,我离开自由女神的时候也还是那原封没有动”。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和极度矛盾苦闷之时,一个英国哲人“召唤”了他,就是罗素。“夏日黄昏时穿透海上乌云的金色光芒——冷静、锐利、千变万化。”诗人用如此诗意的语言来评价罗素的思想。于是,徐志摩抛下唾手可得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于1920年9月24日,带着激情与梦想登上了去英国的轮船,漂洋过海去寻求自己的信仰。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我到英国是为要从罗素。……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去。”至此,他的人生轨迹,与诗文毫无关系。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在二十四岁以前,诗,不论新旧,于我是完全没有相干”。然而,徐志摩莽莽撞撞地赶到伦敦后,却不能如愿:罗素早在19l6年就被剑桥大学除名了。不得已,他进入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还是学习政治学,想学成回国后为官为商,给父辈一个交待。后经英国著名作家狄更生介绍,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康桥(剑桥)大学,这个偶然性的举动却导致了徐志摩整个生活航向的改变,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换点。(二)梦醒康桥进人康桥大学以后,自然风光之美陶冶了诗人的浪漫情怀。他“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他“关心石上的苔痕,关心败草里的花鲜,关心这水流的缓急,关心水草的滋长,关心天上的云霞,关心新来的鸟语。”(我所知道的康桥)尤其是剑河风光:“水是彻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地长着长条的水草。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剑桥的自然之美滋润了徐志摩的心田,抚慰了他的灵魂。特别生的身份也使徐志摩能够自由地涉猎所喜欢的文学作品,广泛结交当时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为英国的诗歌,尤其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所深深吸引。他对19世纪英国浪漫派诗人推崇备至,那些浪漫主义的诗人和追求自由的学者们开启了他满溢性灵的心扉。他折服于罗素的为美和崇高而战的自由观,为他“从主宰我们外部生活反复无常的暴虐
别样的人生-徐志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