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崛起工业城——天门经济开发区改革开放工业发展纪实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6日16:25来源:热度:73℃字体大小:大中小▲11月15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前左二)在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爱国(前左一),市委常委、天门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方德宏(右一)等的陪同下在亿鑫纺织有限公司了解生产经营情况。▲新建的高标准、现代化的佑琪制衣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天瑞电子有限公司车间一角▲开发区干部深入华泰铝轮毂有限公司了解生产情况,为企业排忧解难。▲,细纱车间工人正在工作。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改革开放春潮滚滚,这里的发展风生水起、气象万千;这是一片蓬勃发展的热土,招商引资高歌猛进,大变革、大挑战、大机遇,千载难逢;这是一个立于市场经济前沿的改革试验地,从平地奇迹般地崛起了一座工业城,工业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个河滩小岸正在惊觉奋起,新一轮思想解放热潮正拍岸而来。天门经济开发区的前身为候口。古时候,天门县令为了迎接从汉江乘船而来的朝廷官员,就在县河南岸建起了候官口,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后成立了乡,简称“候口”。美丽的县河水流淌不息,,孕育着14个村,30000多人口。1995年,天门市委市政府,抓住改革开放契机,在候口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成立了天门经济开发区。天门经济开发区这一新生的工业城沐浴着市场经济和思想解放的浩荡东风,成为了驶上经济发展快车道的现代区域经济示范区,成为了实现中部崛起的典型。如今,在这片炙手可热的土地上,接踵林立的企业工厂星罗棋布,尽显风光。一条路,就是一批工厂落户的村庄,一家工厂,就是一群勤劳者走向富裕的舞台,不见机车的轰鸣,不见黑烟的嚣张,只见建设工地红红火火,街道车水马龙,公路四通八达,市场人气旺盛,人文绿色环保。“逼”出来的开发区人如果要写一部开发区的成长史,那么开头就是一个类似于“逼上梁山”的故事。达到一个效果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有女不嫁候口郎,日里夜里心惶惶,有朝一日娘家转,刮走几件旧衣裳”。过去的候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守着一亩三分地,只见劳作不见利”,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小农思想”影响,候口人在“棉花收了种小麦,小麦田里播棉种”的轮回中守候着希望。可一旦遭遇到大雨洪涝,天旱干枯,别说富起来,就连一日三餐都难以自保。改革开放初期,这里的经济仍然落后。候口的地理面积小,“巴掌大的地方,横根棍子就到了头,插根筷子就能探到底”,外地人常常如此评判。由于地盘小,经济落后,候口办事处干部连最起码的开支都应付不了,干部谈起候口,就像谈虎色变一样害怕调到候口工作。久而久之,在干部群众中就念出了“穷不过候口”的顺口溜。穷则思变,变则通。思路决定出路,机遇就是财富。1995年,天门市委市政府顺应改革大潮在候口成立了天门经济开发区。市委市政府要求开发区,要充分发挥政策优势,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以引进大投资商、大项目为突破口,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做到“特区特办,特事特办”,使之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先导作用和试验示范作用。随着工业项目的增加,往日平静的小村庄沸腾了,开发区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敢闯、敢冒、锐意进取,吃人家吃不了的苦,赚人家赚不了的钱,终于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乡曲迅速地吹响了工业
天门经济开发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