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申时行传》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历左庶子,掌翰林院事。【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进士第一。授职为修撰。历任左庶子,负责翰林院的事务。】万历五年,由礼部右侍郎改吏部。【万历五年(1577),由礼部右侍郎改任吏部职。】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蕴藉不立崖异,居正安之。【当时申时行因为文采与书法而受张居正赏识,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张居正安抚他。】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六年三月,张居正准备回乡安葬父亲,奏请扩充内阁大臣,他便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入阁参与机要事务。】已,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累进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此后,晋升为礼部尚书兼职文渊阁,升任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学士。】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张居正揽权很久,操纵部下如同拧去湿水,异己之人全部驱除。】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务为宽大。【等到张居正去世,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实行宽大政策。】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依次召收老练成熟之人,安排在各个职位,朝廷的议论大都称赞此举。】然是时内阁权积重,六卿大抵徇阁臣指。【然而,此时内阁的权势很重,六卿大都依从内阁大臣的指向。】诸大臣由四维、时行起,乐其宽,多与相厚善。【诸位大臣由张四维、申时行起用,大臣们对他们的宽大之举感到高兴,大都与他们很友好。】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张四维服丧回乡,申时行任首辅。】余有丁、许国、王锡爵、王家屏先后同居政府,无嫌猜。【余有丁、许国、王锡爵、王家屏先后同居衙门之中,彼此没有猜疑。】而言路为居正所遏,至是方发舒。【此前舆论被张居正控制,到此时才得舒缓。】以居正素昵时行,不能无讽刺。【因为张居正一向亲近申时行,人们不能不对他有所讽刺。】时行外示博大能容人,心故弗善也。【申时行对外显出胸怀博大,能够容人,内心却本不善良。】帝虽乐言者讦居正短,而颇恶人论时事,言事者间谪官。【皇帝虽然高兴言官攻击张居正的缺点,却很厌恶别人评论时事,论事的人间或遭贬官。】众以此望时行,口语相诋諆。【众人因此都责备申时行,口语交相辱骂。】诸大臣又皆右时行拄言者口,言者益愤,时行以此损物望。【诸位大臣又都袒护,申时行堵塞言官之口,言官更加愤怒,申时行因此损害了自己的威望。】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尝言前阁臣专恣者四事,请帝永禁革之。【万历十二年(1584)三月,御史张文熙曾谏言以前的内阁大臣的四件专横恣意的事,奏请皇帝永远将其禁革。】时行疏争曰【申时行上奏争辩称】:“文熙谓部院百执事不当置考成簿,送阁察考;【张文熙称部院的百官不应该设置考成簿,送交内阁监察考核】吏、兵二部除授,不当一一取裁【吏部、兵部的解职授任,不应该一一由内阁裁决;】督抚巡按行事,不当密揭请教【督抚巡按办事,不应该用密揭请教阁臣】;阁中票拟,当使同官知【内阁中的票拟,应该让同官知道。】夫阁臣不职当罢黜,若并其执掌尽削之,是因噎废食也。【阁臣不称职应当罢黜,如果合并他们的职权将阁臣全部革职,这是因噎废食。】至票拟,无不与同官议者【至于票拟,没有不与同官商议的事】。”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皇帝也深信如此,废弃张文熙的提议不用。】御史丁此吕言侍郎高启愚以试题劝进居正,帝手疏示时行。【御史丁此吕称侍郎高启愚用试
明史申时行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