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明朝朝贡.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明朝朝贡体制的内容与特点朝贡体制是以中国为中心,以封贡制度为交往模式表现天朝大国与藩属之间的封建关系。这种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周秦时代。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了朝贡制度。其后这种制度被推广到处理中央政权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上,再后这种制度被推广到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最后又推广到同一切来访的国家的交往上。历来的中国政府用这种制度维护其“天朝至尊”的地位,而把朝贡等关系,也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用以羁糜外国、怀柔远人的外交手段”。一、朝贡体制——中国对外关系的传统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以夷夏传统关系为基础建立的。古代的中国人是直观的看待世界的,“天圆地方”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地球的认识。天下既然是方的,在地理概念上就有中央与边角的区别。古代中国人毫不谦逊地认为,自己的“天朝”天然地居于天下的中央,因此是“中国”而蛮夷戎狄只配住在四周四角,因此是“四夷”。这种古朴的中国中心理念,为构筑一个宗蕃模式的世界体系提供了地理的、文化的依据。西周的制度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周代通过分封,形成天子为宗主,诸侯、蕃邦为番属的格局。《国语周语》有“五服”之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尚书禹贡》则有“九服”之说。不管是五服还是九服,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这就是以天子居住的王畿为中心,各服依次像一个同心圆似的向外辐射、扩展,按亲疏远近的关系把世界划分层次。据此,中原是文明中心,九州是文明的范围。所谓华夏和夷狄,并不仅仅是民族和地域的划分,而且是文化的高下之分。宗主与藩属之间的关系通过“宾礼”来维系,其原始内容就是朝聘之仪,既中原天子接受诸侯、蕃邦的朝觐和遣使聘问的仪式,唐以后还增加了天子对蕃邦遣使册封的仪式。这套理制与其说是标志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倒不如说是体现了一种文化的依附。只要朝聘者尊天朝为“上国”,遵从天朝的礼仪制度,表现自己“输诚向化”,就都可以得到天子的“温谕厚赐”。通过这种朝贡关系的确立,古代中国与东西方建立了友好联系,中外接触和交往从此史不辍书,经济交流绵延不绝。朝贡关系的形成是以天下共主或“大中华”为理念形成的。天朝皇帝是“天子”,恭承天命,君临万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这种天下一统的意识使他们将所有的“四夷”都列入诸侯国或蕃邦的地位,在他们看来,“天下”、“四海”是与世界等同的。令“四夷”归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属夷的入朝和贡献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各诸侯和蕃邦也同时具有对中原的“向化”之意,认同“中国”的文化,在意识上融入“大中华”之中。这样,以“天下共主”,“大中华”为理念的朝贡体系成为古代中国传统的理想国际体系。中华帝国的形象建立在朝贡体系之上,“万方来朝”成为历代帝王保持对外形象的理想追求。礼治是中国古代理想的国际秩序的构想。中国古代的“五服”的国家模式,是从距离王都远近为基础而划出的等级。从孔子开始,中国社会治理的理想蓝图就是建立和谐稳定的等级社会秩序。礼,在西周时已演变为一套十分繁琐的等级差别的仪式规范和典章制度,并从此成为传统儒家的核心内容,服务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安国家、定社稷、序人民”的求治心理。儒家一贯主张以礼治国,国家无礼不宁,用礼来区分君臣、父子、贫贱、亲疏等社会关系。所谓“礼达而分定”的礼,是完全抽象的。古代统治者和思想家把

明朝朝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乘风破浪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9-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