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评论 一代君王,太祖洪武,草介出身,终成枭雄!莫问天下英雄出自何处,只看文韬武略光照千古。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认为历史人物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艺术形象和民间形象。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个人形象颇受争议,后人关于他的定义评价也是各执一端。 那么今天我就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封建君王来谈谈个人看法。首先要说的就是这位皇帝的“传奇色彩” 朱元璋贫苦身世。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似乎没有谁比朱元璋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凄惨的。元朝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东乡(今安徽嘉山明祖陵县治明光镇北赵府村)一座破旧的二郎庙中。由于家庭贫困,兄弟甚多,朱元璋小时候曾读过几个月的私塾,后因没钱交学费,只好退学给人家放牛。元顺帝至正四年,淮河流域灾害频发,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朱元璋的家里也遭受了灭顶之灾,亲人相继去世或者逃亡。朱元璋因为年纪小,到村子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因为寺中也没有余粮,朱元璋只做了几十天的和尚,便被打发出门,云游四方。后来,朱元璋才又回到了皇觉寺。云游的几年间,居无定所,风餐露宿,靠化缘度日,其实和讨饭也差不多。然而经过这几年云游的磨砺,朱元璋的视野大为开阔,人生阅历大为丰富。朱元璋是古来“草寇”中的另类。他脱颖而出,做成了古来“草寇”都想做而最后都做不成的事,是因身为“草寇”而对“草寇”有一种叛逆意识。碌碌如陈友谅、张士诚岂能望其项背。 正所谓英雄莫问出处,王候将相岂有种乎?乞丐出身的皇帝便是传奇所在。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个有“色彩”的人。他奇特的个性、传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创业史以及独树一帜的治国驭人之术,都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再论朱元璋的文治武功。 朱元璋雄才大略,深谋远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知人善任,礼贤下士。朱元璋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了知识分子问题,这是根本的一条。明之得国,非得之“天”,而得于“人”。将领善战、主公明睿,是打天下的重要保证。他非常了解“文化人”的价值,并十分坚决地接纳和倚靠“文化人”。解缙谈及此时这样评论道:“帝性神开明达„„始渡江时,首兵群雄多淫湎肆傲,自夸为骄。帝独克己下人,旁求贤士,尊以宾礼,听受其言,昼夜忘倦。” 他先后起用文人刘基,李善长等人,收为智囊。其中刘基提出者的军事政治战略方针对于朱元璋的天下绩业具有重大功劳。名将徐达,常遇春也在他的麾下一展身手,万古流芳。正是善于驾驭人才,为己所用,从而为自己构筑了一座钢铁长城,能文能武,张驰有序,也终成为其定鼎天下的资本!毛泽东对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才能给予过很高的评价,曾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李世民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最符合毛泽东的军事思维,而朱元璋之所以能紧随李世民之后排名第二,是因为他宏观的军事分析和运筹能力深得毛泽东的赞许。要明白这一点,只要看看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战事便可豁然开朗。朱元璋在北定中原之前,在江南主要面对两股势力,一是陈友谅,一是张士诚。本来张士诚尤为逼近朱元璋的地盘,所以有人建议他先打张士诚。但朱元璋经过分析对比,却先置张士诚于不顾,而首先解决陈友谅。其理由是陈友谅素性骄傲,而张士诚器量狭小,两相比较,“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果然,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时,张士诚徘徊观望,“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陈友谅既灭,张士诚顿成累卵,不久便为朱
朱元璋评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