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彻悟语录 江西.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彻悟大师语录》                                 大安法师           2007年4月27日-29日讲于江西抚州正觉古寺            尊敬的学辉法师、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很高兴在这春光明媚的、吉祥的时候,来到抚州正觉寺与我们四众弟子一起来探讨《彻悟大师语录》。抚州,我们都知道是江西的一个历史文化非常深厚的地区。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文化名人,像曾巩、王安石、汤显祖,我们原来在学校学文学史、哲学史,都会常常看到这些历史人物,就出现在我们这块地方,所以这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佛教文化在这里也是非常兴盛,尤其是禅宗。今天探讨的彻悟大师,他早年就是梦东禅师,禅修开悟是非常有根底的,是中国净土宗的第十二代祖师。他出生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是一个很有学问、很聪慧的文化人,他一生的出家修道因缘跟疾病有关系。彻悟大师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然而聪明者往往身体就不大好,所以他在二十一岁那年,也是从小的疾病缠身,八苦交煎里面的病苦,他深感到生命的无常,就发心出家。出家之后,在宗门教下都得到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禅宗一门。三十几岁的时候,仍然还是一场大病使他觉悟到修行的法门当中,要以念佛作为最终的归宿。那场大病,他是念佛念好的。“多障众生念佛观”。病一好,他就思惟到:像马鸣、龙树、天亲,这些大菩萨都在修净土法门,我们中土的像智者、永明、楚石,这些宗门教下的大善知识,也在修净土法门,那么自己生活在末法时期,敢不以这个法门作为自己最终的选择吗?所以他就把宗门教下的功夫全都放下,专门来念佛。这是一个从禅宗开悟的祖师,导归过来修念佛法门。他一修念佛法门就非常专一,也没有讲什么禅净双修,就是专门修净土。这个“法语”就是他在修行净土的过程当中对学人的开示。这些开示的法语非常精辟,是贯穿着他在宗门教下的深刻造诣,以及他对净土法门那种一往情深的非常深厚的宗教情怀,也是紧紧地扣住信、愿、持名三资粮来展示出来的。印光大师都说这样的文字是“惊天地、动鬼神”,可以“继往圣,开来学”,是修净土的行人最切要的开示。只要依照彻悟禅师的《语录》去奉行,一定可以离开娑婆世界的众苦,高登极乐世界的莲台。《语录》一共有四十一段,这次我们从中选择八段,来跟大家作个讨论。现在请大家看手头上的资料。请看语录: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唯佛独证。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好,我们先看这一段。这一段是从我们当下这一念念佛之心来加以讨论。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念头。要了解我们能修行的这一念,它是什么样的状况,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人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这个念头常常是失去照顾,都是向五欲六尘的境界去奔驰的。所以就在境里面迷失了念头,这是我们凡夫的常态。所以我们一天到晚不知道念头在什么地方,就像放出去的野马,手头上没有缰绳。这个念头是从心里发出去的,但是我们控制不了它,了解不了它,想让它抓回来都抓不回来,所以众生就很可怜。当念头都抓不住、控制不了的时候,我们也就是行尸走肉而已。了解不了我们生命的本态,更升华不了我们的生命。了解我们当下、现前这一念,这一念就没有跑,没有在五欲六尘里面,当下这一念我们体认它是什么样的情况,“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这就是佛经常向我们传达的一个心性当中的真相。我们现在全体都是虚妄之心。从百法、唯识里面,对心的意识结构,分为心、意、识三个层次。心就是第八识——阿赖耶,意就是第七识——末那识,识就是第六识——分别。这个意识结构,只要在心意识里面,它都是虚妄的,都是对待的,都是分别执着的,都是充满着人我是非的。这种识心,它的本质就是攀缘,它一定要攀缘一个对象,才能安立他的心,这是我们轮回的根本。这个妄心是从哪儿来的?是真如之心生起来的。我们的妄心不是凭空出来的,就好像大海里面的浮沤,它是大海里的水显现出来的一个水泡。但是我们迷失了全体的大海,只认识这个水泡是它的全体。我们的妙明真性,这种性觉必明就是无量寿、无量光,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是广大如虚空,究竟无边际的真如之心。由一念无明妄动,它就产生了一个觉明,就想要觉一个明,实际上它本态是光明的。当它要有个觉明的时候,它就有个对待。对待什么?就是哲学讲的主客体。主体是能认识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众生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开始建立了一个主客体,就是建立这个“所”——所认识的东西。建立一个所认识的东西,就有一个能认识的能力、智慧在这儿起作用。能所一产生,他内心就会分别,就会摇荡。由这一念的无明,就从性

彻悟语录 江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点
  • 文件大小148 KB
  • 时间2019-03-0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