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文对于白话文的影响雷博文说起来印象最深的是初中的语文老师讲古文的时候,常常用n作a来表示名词作形容词,当时也只是略觉方便,却不曾料想今日会谈谈和此事有关的发现。就我而言,算起来看过的英语语法书不下5本,《各个击破》,《语法大全》,不在话下。但学了多年的语文,也未看过语文的语法书。上纠正病句的习题课,常常是用英语里面的主语,宾语,谓语,定语以及各种语法规则来解释,反而略觉轻松。上学期英语书本里出现noway一短语,中文译作“没门”,一看到不禁连连拍手叫好,没想到竟能翻译得如此恰当。想着之前也在英语小说里面看过类似的词语和短语freshhand,可译作大家熟悉的“新手”,high-end可译作高端。类似的词语不胜列举。私以为这些词语应该都是由英文翻译而来,却非常普遍的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于是对此产生浓厚兴趣,也多次和朋友谈道。在网上看到一位仁兄纠结于“温暖”二字。大多数人应该潜意识里面抱有这样一种观点:中文英文都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发展出来的,其相关联都是很少的,不约而同的有同一种用词方式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然而“温暖”和“warm”都不仅有暖和的意思,都还包含温馨,幸福之感,这种引申含义相同的巧合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搜集了很多古文小说:三、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隋唐演义、说岳全传、镜花缘、五色石、金瓶梅、封神演义、醒世姻缘传、三言两拍。对这些词进行检测。把这些古书全放在MicrosoftWord里,在“查找”里搜索,发现“温暖”在古时汉语里只有客观世界的“温暖”,而没有主观世界的“温暖”。这样的话,基本可以判断是“温暖的用法是在近代以来经西方文化传过来的。其实究其影响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有两点: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白话文运动。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一群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了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①领导白话文运动的领导人大多接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对西方著作也颇有研究。拿胡适来说,其早年赴美留学,留美期间,胡适不懈地从事汉英诗互译和英语诗写作,受英语诗白话思维的影响,逐渐产生远离传统文言诗词的倾向。这一实践活动,为胡适倡导汉语白话诗奠定了基础。胡适翻译的《最后一课》深受后世褒扬,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原文中都德写到韩麦尔先生听到普鲁士士兵的号声,这样描述到MonsieurHamelrose,paleasdeath,。”Paleasdeath”被译作脸色惨白,”tall”被译为“高大”,可能“高大”一词当时还没有引申含义,而正是在结合英文原文的帮助理解下,文章无形中赋予了其形象伟岸的引申含义,沿用至今。这些在当代人看起来的不起眼,微不足道的译法,放到那个白话文还没有完全被接受的年代,却体现了译者的才思。也正是他们的才思,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白话文的发展,奠定了我们当代人口头表达的方式。
浅谈参考资料英文对于白话文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